正文 高血壓的綜合性護理(1 / 2)

高血壓的綜合性護理

臨床護理

作者:朱虹

[摘要] 目的 探討護理幹預對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血壓、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等的影響。 方法 將我院收治的6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均給予常規降壓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分析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藥物治療依從性、治療前後血壓變化情況及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等。 結果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顯著高於對照組;觀察組用藥依從性、飲食依從性、運動依從性、監測依從性顯著高於對照組;兩組幹預前SBP、DB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幹預後SBP、DBP顯著低於對照組;觀察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於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降壓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具體如下:

1.2.1健康教育 通過講座、談話等形式詳細向患者講述高血壓相關知識,指導患者正確進行血壓監測。通過健康教育使其了解高血壓定義、診斷標準、病因及臨床表現等。選擇通俗易懂的語言,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分別進行講解。使患者對高血壓基本常識有詳細深刻的了解,消除因疾病相關知識匱乏而導致的恐懼及憂慮心理[4]。

1.2.2飲食指導 指導患者合理膳食,飲食結構合理,控製鹽的攝入。避免食罐頭、冷凍及醃製、熏烤食物。少食動物脂肪、蛋黃、豬肉、牛肉等含脂質較多的食物,以避免血膽固醇、血脂增高沉積於管壁,引起血管硬化。多進食蔬菜、水果、雜糧等粗纖維食品。對於有肥胖的患者,應控製食量,減輕體重,使體重指數位於24以下。治療期間,戒煙、戒酒,每頓吃六七分飽即可[5]。

1.2.3運動指導 根據適度運動、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的原則指導患者進行科學的運動。運動強度根據心率情況確定,以最大心率=170-年齡為宜,以最大心率的60%~85%為運動適宜心率,運動頻率維持在每周3~5次,每日30~60 min。以鍛煉後無明顯疲勞感、精神輕鬆、食欲良好、睡眠良好為運動量適度。

1.2.4用藥指導 通過向患者及家屬講述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使患者了解,不遵醫囑的行為可能引起血壓波動,導致心、腦、腎等髒器受到損害,從而引起相關並發症。高血壓的藥物治療應從小劑量開始,按照醫囑及病情逐漸調整劑量。老年患者使用降壓藥物尤其需要謹慎,用藥的同時監測血壓,防止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用藥以既不增加藥物不良反應,也不聯合用藥,盡可能減少藥物種類及劑量。降壓藥物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並根據具體情況作出調整。對於降壓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的患者,需尋找原因並給予糾正[6]。用藥同時指導患者及家屬正確監測血壓,采取固定時間、固定體位、固定部位及固定血壓計測量,記錄好血壓與服藥關係。對於無症狀者需強調,降壓藥使血壓降至理想水平後,仍應繼續服用維持量以保持血壓的相對穩定。

1.3觀察內容

觀察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治療及護理前後血壓變化情況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觀察治療後服藥依從性、飲食依從性、運動依從性、監測依從性。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效能為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顯著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用藥依從性、飲食依從性、運動依從性、監測依從性顯著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治療及護理後血壓變化情況

兩組幹預前SBP、DB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幹預後SBP、DBP顯著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發生1例腦卒中,1例高血壓性心髒病、2例高血壓腎損害,2例心力衰竭,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20%。觀察組未見明顯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觀察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