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手足口病並肺炎支原體感染55例臨床分析(1 / 2)

手足口病並肺炎支原體感染55例臨床分析

臨床探討

作者:陳斌華

[摘要]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並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特征。 方法 選取在我院就診的手足口病並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55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一般臨床資料、實驗室檢查結果、治療及轉歸。 結果 手足口病並肺炎支原體感染發生率為23.91%,發病年齡以2~5歲最常見,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和口服的方式給患者使用阿奇黴素,均能取得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且兩組治療效果無明顯差異(P > 0.05)。 結論 手足口病並肺炎支原體感染率並不低,臨床上應重視對手足口病患者進行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

[關鍵詞] 手足口病;肺炎支原體感染;臨床特征

[中圖分類號] R72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4-0144-02

手足口病是兒童一種較為常見的傳染病,由腸道病毒感染所引起,主要病原菌是柯薩奇病毒A組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1-4]。患者的臨床表現不典型,大多數手足口病患者預後良好,但也有少數重症病例可發生嚴重並發症,甚至造成死亡,因此臨床醫生和患者家屬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目前手足口病常采用抗病毒進行治療,然而有部分手足口病患者合並有肺炎支原體感染,且發病率不低,因此在臨床上也應重視手足口病合並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患者,並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5]。 本文回顧性分析在我院就診的手足口病並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實驗室檢測結果、治療及預後,以便為臨床更好地診治手足口病並肺炎支原體感染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持。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就診的手足口病住院患兒293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30例進行肺炎支原體抗體的檢測, 55例呈陽性反應。肺炎支原體檢測采用被動凝膠法,當滴度≥1.80即可判定為陽性,試劑盒由日本富士株式會社提供。

1.2 研究方法

選擇來我院就診的手足口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手足口病合並肺炎支原體的一般臨床資料、實驗室檢測結果、治療及結果。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統計學分析均在SPSS17.0軟件包上進行,計量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5歲手足口病並肺炎支原體感染為4例, 經統計學分析,手足口病並肺炎支原體感染以2~5歲最為常見(χ2=49.12,P = 0.036),各年齡段手足口病並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肺炎支原體抗體滴度分布。

2.3手足口病並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臨床表現

本研究所入選的55例手足口病並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手、足和口腔黏膜均有典型皰疹,其中53例患兒有發熱,占96.36%,咳嗽者9例,占16.36%,重症病例2例,占3.64%, 均為女性,除皮疹、發熱或皰疹外,還出現肢體抖動及抽搐。

2.4 治療方法

入選的手足口病並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55例中,共有35例手足口病並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輸注阿奇黴素,劑量為10 mg/(kg·d),由齊魯製藥有限公司生產,其餘20例手足口病並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采用口服的方式予阿奇黴素幹混懸劑(商品名希舒美)進行治療,由輝瑞公司生產,劑量為10 mg/(kg·d)。

2.5 轉歸

兩組患者均痊愈出院。皮疹結痂消退時間、體溫恢複正常水平時間及住院天數。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兒童較為常見的一種傳染病,多見於嬰幼兒,主要表現為皮疹、發熱或皰疹,大多數手足口病患兒預後良好,隻有少數重症患兒由於發生嚴重並發症,導致死亡,死亡原因多為神經源性肺水腫和重症腦幹腦炎[6,7]。手足口病多由腸道病毒感染,臨床上在治療手足口病患兒時,也常常采用抗病毒方法,然而手足口病並非都是單純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還有可能合並其他病原微生物,其中包括肺炎支原體,若對於合並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再繼續單純進行抗病毒治療,治療效果並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