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治療高度近視合並硬核白內障療效觀察
臨床探討
作者:邱豔飛等
[摘要] 目的 觀察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治療高度近視合並硬核白內障的臨床療效。 方法 自2003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眼科對眼軸≥26 mm的高度近視合並Ⅲ級以上硬核白內障患者156例(168隻眼)行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 結果 術後3個月,161隻眼(96%)術後矯正視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7隻眼(4%)因合並嚴重視網膜脈絡膜萎縮病灶故視力無提高。術中並發症:後囊膜破裂5隻眼(3.0%)。術後並發症:17隻眼角膜可逆性內皮水腫(10.1%);8隻眼前房有滲出反應(4.8%);5隻眼前房積血(3.0%);22隻眼後囊膜混濁(13.1%);2隻眼術後視網膜脫離(1.2%)。 結論 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是治療高度近視合並硬核白內障較理想的手術方式,患者視力恢複良好、並發症少。
[關鍵詞] 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高度近視;硬核白內障
[中圖分類號] R779.6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4-0146-02
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具有切口小、術後散光小及術後視力恢複快等優點,目前已成為大多數白內障手術的首選方式。但該手術學習周期長,設備比較貴,對高度近視合並硬核白內障常可造成角膜內皮損傷、晶狀體核脫入玻璃體腔等一係列術中並發症,使其在治療高度近視合並硬核白內障時出現一定的困難。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治療高度近視合並硬核白內障,前述並發症明顯減少,而其治療效果並不比超聲乳化術差。自2003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眼科對156例(168隻眼)高度近視合並硬核白內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收集2003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眼科住院的高度近視合並Ⅲ級以上硬核白內障患者,共156例(168隻眼),其中男76例(82隻眼),女80例(86隻眼),年齡50~83歲,平均67.6歲,A超測眼軸長26~32 mm。術前矯正視力光感至0.3,參照LOCSⅡ分類法分級,168隻眼中Ⅲ級核98隻眼,Ⅳ級核43隻眼,Ⅴ級核27隻眼。植入人工晶狀體屈光度為+2D~+15D。
1.2 手術方法
術前充分散瞳,表麵麻醉生效後,做上直肌固定縫線。以上穹窿部為基底做結膜瓣,於顳上或鼻上方距角膜緣後1.5 mm的鞏膜上做長為5.5~7 mm(切口的長度取決於晶狀體核硬度的級別)“一”字形鞏膜板層切口,用月牙形刀作板層鞏膜隧道至角膜緣內透明角膜1.0~1.5 mm,穿刺進入前房。前房內注入粘彈劑,環形撕囊或開罐式截囊,直徑為6~7 mm。充分水分離及水分層,借助截囊針半旋半推晶體核可使其半脫位於前房。擴大切口,使內切口大於外切口,在晶狀體核與角膜、後囊膜之間分別注入粘彈劑,用晶狀體圈匙伸入核的後方,將核緩緩脫出。抽吸殘留皮質,囊袋內植入後房型人工晶狀體,將前房內的粘彈劑衝洗幹淨後並形成前房。鞏膜隧道切口自行關閉無滲漏,切口處球結膜下注射地塞米鬆2 mg及慶大黴素1萬單位,上眼膏後加眼墊。
2 結果
2.1術後視力改善情況
術後3個月,161隻眼(96%)術後矯正視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最佳矯正視力達1.0者55隻眼(33%),0.4~0.8之間86隻眼(51%),≤0.3者20隻眼(12%)。7隻眼(4%)因合並嚴重視網膜脈絡膜萎縮病灶故視力無提高。
2.2 術後眼壓變化情況
術後16隻眼出現短暫性眼壓偏高,經治療1周並停用降眼壓藥後眼壓控製在正常範圍內,其餘152隻眼術後眼壓均正常。
2.3並發症
2.3.1術中並發症 後囊膜破裂5隻眼(3.0%),均發生在抽吸皮質時,其中2隻眼未植入人工晶狀體。
2.3.2術後並發症 角膜可逆性內皮水腫17隻眼(10.1%),均在術後2~7 d內消退,角膜透明,未見角膜失代償者;前房有滲出反應8隻眼(4.8%),全身及局部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2~7 d 3隻眼滲出完全吸收;前房積血5隻眼(3.0%), 5 d後完全吸收;後囊膜混濁22隻眼(13.1%),行YAG激光後囊膜切開後視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術後3個月至半年有2隻眼(1.2%)發生視網膜脫離,經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治愈。
3討論
白內障是我國的首要致盲眼病。50~60歲老年性白內障的發病率為60%~70%,70歲以上的達80%,80歲以上的老年人幾乎達100%。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白內障患者將不斷增多。目前白內障治療最有效的方法是手術,通過手術治療絕大多數患者能成功地恢複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