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土司城堡的風雲往事(1 / 1)

策劃

策劃/本刊編輯部

這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一場血戰。

公元1600年春天,在中國西南邊陲開滿杜鵑花的山野,24萬明朝軍隊聚集在貴州播州(今遵義)土司城堡海龍囤前,準備投入一場平亂之戰……隨著一聲炮響,山上山下矢石如雨、血水橫流,交戰雙方的廝殺呐喊聲震動了山穀。

盡管戰事呈膠著狀艱難地推進,但49天後,大明帝國的軍隊仍然破關而入,攻克了孤峰上的土司城堡,從而結束了楊氏家族在播州725年的統治。曆史上關於楊應龍反叛的原因,有著多種猜想,也有觀點認為楊應龍本無反叛之心,最後是被逼走上了對抗朝廷的道路……但不論真相如何,這一場血戰——史稱“萬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卻是不容置疑的史實。作為此役主戰場的海龍囤,因其險峻孤絕,在《明史》中被稱為“飛鳥騰猿不能逾者”。

具有戲劇性的是:南宋末年,這座堅固城堡的修建,目的是保家衛國,抗擊蒙元大軍的進攻。當時,蒙古鐵騎攻陷大理,開始向東挺進,宋理宗派遣兩府節使呂文德入播州協助防務,和當時楊氏族群的主政者楊文一起修建了海龍囤。楊文的本意,是想海龍囤成為楊家“子孫萬代之基”,但沒想到的是,300多年後,楊應龍與朝庭決裂,原本保家衛國的城堡,最終成為了家國對抗的戰場。

《明史》對海龍囤的記載多達十餘次,平播之役結束不久,慕名前來的尋訪者絡繹不絕。清朝道光年間,儒者鄭珍四次登囤懷古,在《遵義府誌》裏留下了海龍囤、海潮寺、海龍九關等多個相關條目,鄭珍抄錄下的囤上碑文,成為研究海龍囤的珍貴文獻。然而,這並不能使海龍囤複活,在此後更長的時間段,海龍囤成為僧人們的領地,其間雖然曾遭到“黔北黃號起義”的隊伍短暫占領,但終究歸於寂靜。又是許多年過去,當海潮寺那些耐得住清貧的和尚辭世之後,海龍囤便逐漸荒蕪起來……

人來人往,潮起潮落,一切都在時間的亂流中改變了容顏。這個曾經的土司禁地開始慢慢頹圮,昔日壯麗的“王宮”漸漸埋於群山和黃土之下,原貌已不為人所知,而它所代表的曆史,也需要重新發掘。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海龍囤開始進入文物工作者的視野。終於,在1999年秋,一支多部門組成的考察組進駐海龍屯,一邊確定眾多遺跡,一邊對大土司的老王宮、新王宮進行小規模的試掘,但是,更多的疑團和曆史迷霧尚待被解開……

時間進入2012年,海龍囤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貴州省文物局組織大批專家,開始對海龍囤進行考古發掘,這是海龍囤曆史上首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環球人文地理》雜誌的特約作者李飛先生,就是海龍囤考古隊的領隊。李飛先生說:“這是一次不一樣的考古經曆,神秘的土司古堡海龍囤有取之不盡的曆史信息,時間賦予了它特殊的蘊意,我們如盲人摸象般觸摸它冰冷的肌膚,隻為收集、解讀來自四百餘年前,甚至更久之前的信息。”

海龍囤的考古發掘相當成功,先後榮膺2012“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年度六大考古新發現”等殊榮。

在山上275個沒有任何娛樂的日夜裏,李飛先生和他的同事們克服重重困難,踏遍了海龍囤的每一個山頭,翻遍了山上的每一寸土地,最終將這座大土司統領下建造的城堡,以及那些和城堡有關的人和事真實還原在眼前——石匠、木匠、泥瓦工是如何辛苦勞作,將這個險絕的城堡一步步壘砌在險山上;千裏之外景德鎮的精美青花瓷,以及帝王所賜的官窯器皿,是如何風塵仆仆到達這裏的;在日常生活中,號稱“半朝天子”的楊氏土司家族,吃著的是怎樣的盛宴、過著的是怎樣的生活;第一個登上海龍囤的英雄,他的事跡為何不為人知,卻在幾百年後的豬圈中被人發現……

在本期大策劃中,以上疑問都將得到一一解答。播州楊氏土司家族725年的風雲往事和他們修建的城堡,都在字裏行間複活,那座沉寂多年的古堡,輪廓漸漸清晰,已經開始重新展現在世人麵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