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文/王謝
它是南宋末年當地土司為抗擊蒙元大軍而修建的防禦工事,它是明朝“萬曆三大征”之一“平播之役”的主戰場,它的陷落使得明朝開辟“二千裏封疆”,不但讓一個統治了725年的土司家族就此徹底結束,還瓦解了貴州悠久的土司製度——它,就是位於貴州遵義的土司城堡海龍囤。
貴州遵義一帶,唐時為郎州,包括了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邪施、釋燕6縣,後來改稱“播州”。而在播州不起眼的山區,卻誕生了一個統治一州長達725年之久的家族——播州楊氏。
從唐朝到明朝,楊家曆經朝代更迭而不倒,統治範圍最盛時,南北橫跨2000餘裏,除了今天貴州遵義市全境,還包括黔東、黔東南、貴陽、銅仁和重慶的部分地區,幾可自成一國……
南宋末年,為了對抗進逼的蒙元大軍,播州楊氏的主政者楊文在高山之上修建了自己的堡壘——海龍囤,意欲使之成為“子孫萬代之基”。海龍囤孤峰入雲,四麵陡峭,山下湘水環流,群峰簇擁,壁壘森嚴,完全是一派軍事要塞的形式。但楊文沒想到的是,世代忠良的楊家,300多年後卻出了一個楊應龍,他與朝庭決裂,而海龍囤,也由保家衛國的軍事要塞,變成了家國對抗的主戰場,最後在戰爭中灰飛煙滅……一個家族725年的興衰史,就此被鐫刻在海龍囤的殘垣斷壁間,隻等後來者一一揭示。
楊端匹馬入播州
為抗蒙元,楊文構築山城
“先有養馬城,後有海龍囤;有了海龍囤,才有遵義城”,這是貴州省遵義市高坪鎮一帶的鄉諺。鄉諺中說的海龍囤,是一座雄踞山巔的軍事城堡,位於遵義市北30公裏處的遵義縣高坪區太平鄉白沙村,是主政遵義達725年的楊氏土司最重要的遺存。這首鄉諺,同時也揭示了楊氏入主播州的過程。
唐朝末年,中央政府對西南邊疆的控製乏力,播州被南詔攻陷。在瀘南(四川南部)蟄伏已久的楊氏祖先楊端看到了機會,於是招募士兵,以“為朝廷收複失地”的名義挺進播州。楊端將南詔逐出後,在當地的高遙山建立了養馬城,結交當地臾、蔣、黃等豪強大姓,逐步成為黔北地域的統治者。
養馬城是楊端入播州後建立的第一個堡寨。但是,養馬城山勢稍矮,周圍不如西麵的龍岩山地勢險要,楊氏要加強自己的統治,在龍岩山上修建軍事堡壘就成了必然。但這一目標並沒有在楊端手裏實現,而是一直到了南宋末年,在楊端的第十五代子孫楊文手裏才得以實現。
楊文主政時,楊氏在播州的統治已經持續了300多年,地位非常穩固,被宋朝倚為西南屏障。當時,正是蒙古滅金後南下侵宋的時期,蒙古采用的是由西而東,迂回包抄南宋的戰略,導致川渝一帶成為前沿戰線,戰事頻發。當時,播州仍屬於四川管轄,作為播州之主的楊文,派出了冉璞、冉璡兩兄弟到重慶去,向四川安撫製置使餘玠提議:以州府為單位,修築山城水寨,儲備糧草,從而構成以山城為據點,以江河為紐帶的抗蒙防禦體係。這條計策不但立即被餘玠采納,冉氏兄弟還被委任負責合州釣魚城的築城和遷城事務。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當餘玠在四川北築好山城後,忽必烈率領蒙古大軍繞道南下攻下了大理,並進而由雲南向東北方向推進,攻打南宋。這樣一來,四川被南北夾擊,戰火一下就要燒到播州境內。麵對這樣危急的形勢,楊文發了加急文書給餘玠。餘玠上報朝廷後,派兩府節使呂文德至播州部署防禦,決定繼續采用楊文提出的修築山城防禦的策略。這個新的軍事要塞,就選址在養馬城西麵的龍岩山上。龍岩山南北環溪,陰深險峻,但山頂卻頗為開闊,僅在東西兩側有羊腸小道可以上下,正是築城固守的好地方。
龍岩山上的要塞修築完畢後,被命名為“龍岩新城”,俗稱“龍岩囤”,也就是後來著名的海龍囤。但可惜的是,這座易守難攻的城堡,並沒有在宋蒙交戰之際起到重要作用。蒙古大軍在探知南宋在貴州的防禦布置後,將東進路線選擇在了東南的廣西方向。
南宋滅亡後,楊氏見大勢已去,就歸附了元朝,楊文之子楊邦憲被元世祖忽必烈授為播州宣慰使,成為元時著名的“兩廣岑黃,思播田楊”四大土司之一。此後,楊氏還多次幫助元朝平定播州南部凱裏等地的苗族叛亂,楊邦憲之孫楊嘉貞也因此被元朝加官晉爵,除了原先襲任的職務之外,還有了“湖廣行中書省左丞”的名號,播州楊氏的統治得到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