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看點
文/李自君
修複中的巴米揚大佛
保護文物古跡任重道遠
大量文物古跡被毀,越來越多的人呼籲當地政府加強保護。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十分艱難。中東這樣戰亂頻頻的地區,國家和政府大多忙於打仗和穩定國內局勢,根本無暇顧及這樣的“瑣事”。盡管當地文化部做出了諸多努力,但實在力不從心。
文化遺產原本就很脆弱,即使在沒有戰亂衝突的情況下,也很難進行有效保護。發生戰亂的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務通常是保護民眾。如今全世界都在積極對抗“伊斯蘭國”,方法是采用武裝力量對其進行消滅,而這樣的後果,仍然會造成人員傷亡和對方狗急跳牆,致使更多文化遺產遭到破壞。
如何避免、減少極端分子對文物古跡的破壞,是國際社會麵臨的一大難題。雖然多個國家包括聯合國都製定了有關限製文物非法貿易的政策,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僅僅對黑市販賣文物有效,卻無法製約單純的破壞行為。幸運的是,一些慘遭被毀壞的文物古跡正在逐漸得到修複……
2003年,巴米揚山穀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對巴米揚大佛的修複也逐漸被提上議程。2011年,一名德國研究人員表示:在阿富汗被塔利班炸毀的兩尊巴米揚大佛中,有一尊可以修複。德國研究人員的這份聲明,為大佛的修複工作起到了強心劑作用。隨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組織下,一批德國專家進駐這片傷痕累累的土地,進行修複工作。他們小心翼翼地挑選、堆砌與遺址色澤相近的土磚,希望能盡快完成修複。但由於受損程度過於嚴重,修複工作困難重重。進行修複的人員說:“將大佛完全恢複成被炸之前的麵貌是不可能的,目前所能做的,就是保護現有遺址,並盡量進行修複,將這段慘痛的經曆作為大佛和阿富汗曆史的一部分保留下去。”
如今,越來越多的團隊加入到修複巴米揚大佛的工作中,其中包括中國的團隊。為了更好地再現巴米揚大佛最真實的原貌,2015年6月,中國修複人員利用三維光影技術1:1投映出了佛像,德籍阿富汗文物古跡專家看後感慨道:“這應該是巴米揚大佛最真實的影像。”
盡管在戰亂中保護文物古跡十分困難,但國際社會依然有許多個人和組織在為之努力。2015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伊拉克文化遺產的新項目已在巴格達啟動,力求盡可能使更多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免受極端組織的破壞。
曆史似乎從來就是這樣殘酷:越是擁有早期人類文明瑰寶的地方,就越容易遭受恐怖組織的破壞。這雖然聽起來有些諷刺意味,但卻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而要保護那些滄桑的文物古跡,國際社會任重道遠——就在本文截稿時,新聞中又傳來消息:也門首都薩那古城的一處古建築,不幸毀於戰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