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火爆自傲的裏約人(1)(1 / 1)

人類

文/唐婷

裏約的黑人與白人相互融合,但又各有主張。黑人似乎恪守傳統,嚴格保守,給人一種固執、死板的印象;白人則豪爽奔放,熱情似火。即便流彈橫飛,裏約人依然淡定地延續著各自的生活,每年2月中旬,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濃妝豔抹,粉墨登場,如潮水般湧上街頭,參加狂歡盛宴。球迷當然是瘋狂的——誰要是在球場上詆毀對方球隊或貶低對方球員,那些忠實的球迷就會毫不猶豫地擼起袖子大幹一場……

1502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阿-卡布拉爾來到新大陸南部的東岸,偶然發現了一處海灣,他以為這是某條大河的入海口,便隨興取名為“RiodeJaneiro”,意為“一月之河”。隨後,越來越多的航海家、探險者、走私販毒者接踵而至,毒品、走私也隨之而來,讓生活在當地的原住民飽受煎熬,一個城市就這樣隨著殖民統治的加深而漸漸興起……

這就是巴西的大都市裏約熱內盧(本文簡稱“裏約”)。如今生活在這裏的人口,除了原住民印第安人,主要還有兩大人種:黑人和白人。他們的祖輩,大多是從非洲、歐洲遷徙而來,所以裏約人的身體裏,流淌著多個民族的血液……

“黑”與“白”的融合

南美最大的貧民窟和裏約人的自傲

你如若有幸去到裏約,會聽到這樣一個傳說:上帝花了六天時間創造世界,在第七天創造了裏約。當你看到科爾科瓦多山腰的貧民窟與山腳的富人區,以及貧富人共享的沙灘,你就會相信,上帝的創造是公平的,而這也體現出了裏約人自相矛盾的性格。

在裏約的街道上,你會看見用黑色和白色鵝卵石鋪就的人行道,但黑色與白色的鋪排方式毫無章法,沒有任何修飾物,而是直截了當地擺在一起,分不開也合不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或許代表了裏約人的處世風格:黑人與白人相互融合,但又各有主張。黑人似乎恪守傳統,嚴格保守,給人一種固執、死板的印象;白人則豪爽奔放,熱情似火,甚至有時會熱情過度,讓外地人無法接受。

裏約總人口超過千萬,擁有各種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人群,居民可能經常會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動幹戈,但卻從不會發生宗教或種族紛爭。然而,就是在這種碰撞之下,一方並沒壓倒另一方,反而更加緊密地交融在一起。

在裏約的科爾科瓦多山,有一道獨特的風景。半山腰上,生活著大約200多萬窮人,占整個裏約人口的三分之一。在這裏,破舊的房屋密密麻麻,鱗次櫛比,構成了南美最大的貧民窟。

這個貧民窟人口密集,曆史悠久。19世紀末期,巴西剛剛廢除了奴隸製度,成百上千的奴隸離開莊園,而他們在城市內部又無法生存,隻好來到城邊無人問津的山坡上,建起簡陋的房屋。隨著裏約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鄉下人也開始湧進城市,但其中一部分人收入微薄,無力購房,也隻好彙入貧民窟,在山坡上亂搭亂建,勉強生活。

盡管如此,裏約人依然自傲。從骨子裏,他們相信自信與貧窮無關。他們喜歡吹噓,喜歡說別人不及自己,特別是談到自己時,經常手舞足蹈、唾沫星子飛濺;而說到別人時,經常連貶帶損,挖苦諷刺。但是,裏約人依然愛“作”,特別是在朋友見麵時,他們無論貧富,總喜歡保持高雅之態,男人與男人之間以握手或擊掌示意,而男人與女人或女人與女人之間,則左右貼麵,或親吻臉頰,保持禮節。然而,就在不遠的山腳,卻展現出了另一番景象——高爾夫球場、娛樂場所、跑馬場、貴族學校、高檔咖啡廳,所有現代化都市景象一覽無餘,這裏就是裏約的富人區,跟山腰上的貧民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