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藥膳基本知識(1)(1 / 2)

什麼是藥膳

藥膳是以中藥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製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但它也不是食物與中藥的簡單相加,而是在中醫辨證施治理論指導下,用中藥、食物和調料三者精製而成的。

藥膳食品“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變“良藥苦口”為“良藥可口”;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所以說藥膳是充分發揮中藥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別能滿足人們“厭於藥,喜於食”的天性,且易於普及,取材廣泛,可在家庭自製,是一種深受百姓喜愛的中藥和膳食的特殊劑型,也是人類對食物不斷深入研究和開發的重要課題。

藥膳在中國源遠流長,曆來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其取材廣泛,用料考究,製作嚴謹,品種豐富,風味獨特。藥膳選取入食的藥材一般以植物性原料居多,經過前期加工,去除異味後方可使用。在配料時一般因人而異,根據就餐者個人不同的生理狀況配以不同的藥材,以達到健身強體,治病療傷的功用。

藥膳的起源和發展

藥膳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古代關於“神農嚐百草”的傳說,反映了早在遠古時代華夏民族就開始探索食物和藥物的功用,先人們為了生存的需要,在自然界到處覓食,長此以往,他們發現有些動物、植物不但可以作為食物充饑,而且更具有某種藥用的價值,這種把食物與藥物合二為一的現象就形成了藥膳的源頭和雛形,也就是所謂的“藥食同源”。

那麼真正意義的藥膳在我國究竟起源於何時,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呢?我國自文字出現以後,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已經有了藥字與膳字。而將藥字與膳字連起來使用,形成藥膳這個詞,則最早見於《後漢書·烈女傳》。其中有“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這樣的字句。《宋史·張觀傳》還有“蚤起奉藥膳”的記載。這些記載證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已出現藥膳其名。

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宮廷醫生分為四科,其中的“食醫”,即通過調配膳食為帝王的養生、保健服務。從漢代起,我國就有藥膳的記載,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藥方·食治篇》中就精辟地指出:“凡欲治病,先從食療,既食療愈,後乃用藥爾。”可見我國的飲食療法源遠流長。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餐桌文化更是擺脫了米麵溫飽,摒棄了大魚大肉,既而跨進了一個吃出健康、吃出美麗、品出文化的“新飲食時代”!而配合它的來臨,傳承的藥膳更是從原料到品種,都有了迅速而全麵的發展和完善,它的實用價值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正是在這種大趨勢下,引發了國際、國內學術界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對中國藥膳這種特殊商(食)品的廣泛關注,希望更多地開展這方麵的學術交流與技術合作,中國藥膳不斷發揚光大,走向世界,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貢獻。

如今,很多中醫研究機構都已經開始了有關藥膳的科學研究,許多營養學專家、藥膳學專家,也紛紛就膳食養生之道著書立說。隨之而來的藥粥、藥酒、藥茶,藥膳罐頭、保健飲料等相關產品相繼而生,且成功地打開了市場。這其中,最被專家和消費者津津樂道的當數——養生藥膳。

藥膳的特點

藥膳顧名思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它具有以下特點。

藥膳以中醫理論為基礎,辨證施膳

藥膳的施用是以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理論為根據,按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因時因地因人而治的治療原則運用的。在用藥和食物的選擇上,必須依據辨證論治原則,在正確辨證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治療原則,選藥組方或選食配膳,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在中醫看來,每一種食物都如同中藥一樣,具有不同的性味,可以根據人們的體質和患者的病症進行辨證施膳,這是藥膳食療的精髓,也是唯一與現代營養學不同的獨特之處。凡是氣虛的,當用補氣藥膳;凡是血虛的,當用補血藥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