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除涉易經(1 / 2)

寒假裏的大部分時間我都用在了看書上,但看的書不是什麼聖賢之書,而是被很多人冠以邪門歪道的《易經》。當我抱著一本白話易經坐在火爐邊看時,總是擔心鄰居或外人看到。記得有一次我在看白話易經時,被本村的一個人看到。他當即伸出手讓我給他算命。我當時就愣了好久,半響才從嘴裏擠出一句,我不會算。沒想到那人哈哈大笑說,不會算你看這書幹什麼?就這道行還想吃這碗飯?我不知道那人是故意在嘲笑我,還是看我不給他算而覺的丟麵子才嘲笑我,總之從那以後我就躲著外人看這些書。畢竟《易經》給人們留下的誤會太多了。

據很多資料記載,易經起源的時代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時期。當伏羲為天下王時,人們雖然已經知道了四季更替,也有了年月日的概念,可是他們始終無法揭露這表象之下隱藏的更深刻更具普遍意義的東西。

一日伏羲在黃河邊思考時,突然從河裏躍出一匹背部畫有圖案的龍馬。伏羲看到此馬突然處於一種強烈的震撼之中,他馬上記下了龍馬身上的圖案,發現這圖案恰好與自己仰視天文、俯察萬物之像的心得暗合。這圖案後來被稱為“河圖”,而依據河圖所演化出來的八卦圖形,則被稱為先天文王八卦。

到了大禹為天下王時,天下洪災泛濫,大禹為解洪災之難三過家門而不入,卻始終沒有治退大水。有一日大禹來到洛河,突然看到從河裏爬出一隻五彩神龜,龜背上刻有一個奇怪的突然。於是大禹記下這個圖案並加以演化,從而找到了治理洪水的要領。而這個圖案就是我們所說的“洛書”。

河圖、洛書出現以後的很多年裏,先後出現了《連山》、《歸藏》兩部易書。所不同的是,《連山》是以山為主,象征“山之出雲,連綿不絕”。而《歸藏》則是以地為主,象征“萬物莫不歸藏其中”。到了商朝末年,周文王在監獄裏演化易經,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周易》,它象征著“天地之間,天人之際”。可惜的是前兩本書已經失傳,不過這三本書依然被後人所提起,並歸為三易。

在後來的發展中,孔子等人先後對周易進行了研究並寫有很多著作。如今的易經不僅包括了六十四卦,而且還包括了係辭上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的內容,這些內容被統稱為易經。當然也有人說成周易,也不算過。隻是周易有點太單一籠統而已。

因此易經的形成是經曆了長時間的沉澱,才逐漸成形的。當然我也不能說易經最早多用於占卜隻用,並且至今也被很多人用作占卜。但是我心裏卻一直認為,人們不應該用這種眼光去看待易經。但我又找不到合適的言語去為它辯解。

如今反對迷信的思想在大家的腦中已經根深蒂固,但凡一提預測兩個字,大家就很容易和算命聯係在一起。隻要有人一看易經,就有人伸出手去讓你給他看看命運如何。再加上之前的很多年裏有些人為了騙錢,打著算命的幌子招搖撞騙,害了不少人家。這就更加加深了人們對易經的誤解。假如對一個人說“陰陽“,他可能認為這是在和他談論迷信。如果說”矛盾”,那他有可能是認為這是在和他談論哲學。殊不知,陰陽和矛盾隻是叫法不一樣,但意義上卻有非常相同的地方。《三韜六略》、《鬼穀子》以及《黃帝內經》等書中君提到過陰陽二字,而在這些書中,陰陽卻屬於一個哲學的範疇來看待。

所以當我看《易經》的時候,就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卻不知道依然會受到很多人的誤會。但是有一個問題是,我的目的在於預測,所以我不得不又重新將它和占卜聯係起來。

《易經》真的可以告知我們的未來嗎?

當我帶著這個問題去問父親時,父親不太肯定的說,這個還真難說。這麼多年,這麼多的人去研究它,終歸是有它的道理的。當我準備去問孟慶叔時,父親說,你最好別去問。他一定會說肯定能告訴你未來,隻是我們沒有掌握方法而已。我看你不如自己去摸索,說不定還真能找到答案呢。

父親的話點醒了我,於是我決定從《易經》開始,遍訪高人,尋找預測未來的證據。

但是證據何在?又該去何處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