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醫養生學的涵義
養生是一個永恒而廣泛的話題,中醫養生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對傳統的養生方法進行研究,改革,取長補短,發展出獨特的的養生之道,它是中國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曆代醫學家不斷實踐,總結的結果,對人們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治療疾病發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
養生又被稱為攝生、道生,這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養就是指保養、護養、調養的意思。而生則是指生命、生長、生存之意。養生就是通過調養精神,調理飲食,鍛煉形體、謹慎房事、適應寒溫等各種方法予以實現,它通過生命發展的規律,讓人們可以合理的保養身體,減少疾病的發生,從而增進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它是一種綜合性的強健身體。調養身心的活動。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
自古以來,人們把養生的理論和方法叫做“養生之道”。例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此處的“道”,就是養生之道。能否健康長壽,不僅在於能否懂得養生之道,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把養生之道貫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曆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會不同,他們的養生之道在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及藥餌等方麵各有側重,各有所長。從學術流派來看,又有道家養生、儒家養生、醫家養生、釋家養生和武術家養生之分,他們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養生理論和方法,豐富了養生學的內容。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係列養生原則。加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髒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飲食養生強調食養、食節、食忌、食禁等;藥物保健則注意藥養、藥治、藥忌、藥禁等;傳統的運動養生更是功種繁多,如動功有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保健功等,靜功有放鬆功、內養功、強壯功、意氣功、真氣運行法等;動靜結合功有空勁功、形神樁等,無論選學那種功法,隻要練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壽延年之效。針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顯著。諸如此類的方法不僅深受中國人民喜愛,而且遠傳世界各地,為全人類的保健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4.中醫養生的特征
中醫養生學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論和豐富多彩的方法而聞名於世。它的形成和發展與數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具有獨特的東方色彩和民族風格。自古以來,東方人、西方人對養生都進行了長期的大量的實踐和探討。但由於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養生的觀點也有差異。中醫養生學是在中華民族文化為主體背景下發生發展起來的,故此有它自身特點,現略述其概要。
——獨特的理論體係
中醫養生理論,都是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係。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並用陰陽形氣學說、髒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的規律。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的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起居有常”。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的移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和諧適度的宗旨
養生必須整體協調,寓養生於日常生活之中,貫穿在衣、食、住、行、坐、臥之間,事事處處都有講究。其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和諧適度。使體內陰陽平衡,守其中正,保其衝和,則可健康長壽。例如,情緒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適度。又如,節製飲食、節欲保精、睡眠適度、形勞而不倦等,都體現了這種思想。晉代養生家葛洪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的觀點,不傷的關鍵即在於遵循自然及生命過程的變化規律,掌握適度,注意調節。
——綜合、辨證的調攝
人類健康長壽並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就能實現的,而是要針對人體的各個方麵,采取多種調養方法,持之以恒地進行審因施養,才能達到目的。因此,中醫養生學一方麵強調從自然環境到衣食住行,從生活愛好到精神衛生,從藥餌強身到運動保健等,進行較為全麵的、綜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麵又十分重視按照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式,而是針對各自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體現中醫養生的動態整體平衡和審因施養的思想。曆代養生家都主張養生要因人、因時、因地製宜,全麵配合。例如,因年齡而異,注意分階段養生;順乎自然變化,四時養生;重視環境與健康長壽的關係,注意環境養生等。又如傳統健身術的運用原則,提倡根據各自的需要,可分別選用動功、靜功或動靜結合之功,又可配合導引、按摩等法。這樣,不但可補偏救弊、導氣歸經,有益壽延年之效,又有開發潛能和智慧之功,從而收到最佳攝生保健效果。
——適應範圍廣泛
養生伴隨每個人的一生,與其相始終。人生自妊娠於母體之始,直至垂暮老年,每個年齡階段都存在著養生的內容。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愈之後,都有養生的必要。不僅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區的人也都有相應的養生措施,可見養生在我們生活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養生學的適應範圍是非常廣泛的。人們應該對他引起高度重視,從而進行全麵普及,提高養生的自覺性,把養生看作是人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養生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瑰寶,而且它的發揚更大空間的提高了人們的生活需求以及生活質量。
5.中醫養生的四種學說
中醫養生學是從實踐經驗中總給出來的科學,是曆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經曆了五千年億萬次實踐,由實踐上升為理論,歸納出方法,又回到實踐中去驗證,如此循環往複不斷豐富和發展,進而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中醫養生學從萌芽到發展、從發展到完善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下四種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