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大、小周天能夠通暢營運,則可以達到陰陽協調、氣血平和、髒腑得養,精充、氣足、神旺的效果,身體也因此而健壯。開通任督二胎,營運大小周天其養生健身作用都是以暢通經絡為基礎的,在此基礎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暢通經絡在養生中的重要意義。
3.清靜養神
清靜養神是以養神為目的,以清靜為大法。隻有清靜,神氣方可內守。清靜養神原則的運用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
——清靜為本
經常使自己處於無憂無慮的狀態,靜神而不用,保持一顆“恬淡虛無”的心態,其氣即可綿綿而生;平和的心態對健康很重要。
——少思少慮
不要讓自己過度的傷神憂慮,在《類修要訣》中曾記載:“少思慮以養其神”;則著重強調了養神的關鍵就在於要讓自己的心態平和為主。這樣才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保持樂觀
人要經常保持樂觀的精神。不要有邪念和妄想,用神而不躁動,專一而不雜、可以起到安神定氣的作用,就像《內經》所言:“以恬愉為務”。不要讓自己總是處於低沉狀態,長期把痛苦積壓在自己內心,很容易讓疾病侵襲。
所謂“靜以養之”,主要是指靜神不思、養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過而言。《素問·痹論》中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也是這個意思。靜則百慮不思,神不過用,身心的清流有助於神氣的潛腔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往往容易耗傷,會使身體健康受到影響。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也記載了:“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強調了清靜養神的養生保健意義。因此在機體不斷新陳代謝過程中,神要調節各種生理功能。因此它很容易耗傷而受損。因而,養神就顯得尤為重要。《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
養神的關鍵就在於使自己的心情處於無慮無愁期,對自己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
4.節欲保精
《類經》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葆精的意義,於此可見。由於精在生命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使身體健康而無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養精則是十分重要的內容。
葆精的另一方麵含義,還在於保養腎精,也即狹義的“精”。男女生殖之精,是人體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過分泄漏,如果縱情泄欲,會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養性》中指出:“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告誡人們宜保養腎精,這是關係到機體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說明,精不可耗傷,養精方可強身益壽,作為養生的指導原則,其意義也正在於此。
要想達到養精的目的,必須抓住兩個關鍵環節。
——節欲
所謂節欲,是指對於男女間性欲要有節製,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絕,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適度,不使太過,做到既不絕對禁欲,也不縱欲過度,即是節欲的真正含義。節欲可防止陰精的過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於身心健康。在中醫養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氣功、導引等,均有節欲葆精的具體措施,也即是這一養生原則的具體體現。
——是保精
此指廣義的精而言,精稟於先天,養於水穀而藏於五髒,若後天充盛,五髒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保精即是通過養五髒以不使其過傷,調情誌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來達到養精保精的目的,也就是《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避免精氣傷耗,即可保精。在傳統養生法中,調攝情誌,四時養生,起居養生等諸法中,均貫徹了這一養生原則。
5.調息養氣
養氣主要從兩方麵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元氣充足,則生命有活力,氣機通暢,則機體健康。
——保養正氣
首先是順四時、慎起居,如果人體能順應四時變化,則可使陽氣得到保護,不致耗傷。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蒼天之氣清靜,則誌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四時養生、起居保健諸法,均以保養元氣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