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1 / 3)

1.協調髒腑

人體五髒之間的協調,是通過相互製約,相互依賴,生克製化的關係來實現的。有生有製,可以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以保證生理活動的順利進行。

髒腑的生理特點是以,藏、瀉有序為主。五髒是以化生和貯藏精、神、氣、血、津液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傳化水穀、排泄糟粕為其生理功能。藏、瀉得宜,機體才有充足的營養來源,以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任何一個環節發生了故障,都會影響整體生命活動而發生疾病。

協調髒腑是通過一係列的養生手段和措施來實現的,中醫養生認為,協調的含義有兩種:一是強化髒腑的協調,增強機體新陳代謝的活力。二是糾偏,當髒腑間偶有失和,及時予以調整,以糾正其偏差。這是養生的指導原則之一。同時也貫徹在各種養生方法之中。

在四時養生中主要強調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

《黃帝內經直解》指出:“四氣調神氣、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髒之神態也。”著名醫學家吳鶴皋也說:“言順於四時之氣,調攝精神,亦上醫治未病也”,這裏的“四氣”,即春、夏、秋、冬四時氣候;“神”,指人們的精神意誌。四時氣候變化,是外在環境的一個主要方麵,四時氣候對五髒的影響非常明顯,比方說夏季,因為夏季是人體的新陳代謝比較活躍,室外活動特別多,而且活動量也相對增大,再加上夏天晝長夜短、天氣特別炎熱,所以睡眠時間也較其他季節少一些。這樣,就使得體內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環加快,出汗亦多。因此,在夏季,心髒的負擔特別重,如果不注意加強對心髒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損害。由此可見,中醫提出“心主夏”的觀點是正確的。

在四時養生中除了避免外界環境對身體的幹擾以外,在飲食上也要特別注意,多攝取一些新鮮水果和蔬菜,可以適當的吃一些動物肝髒,要避免辛辣刺激的或生冷的食物。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淨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欲,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精神養生包括以下幾點:

——少私寡欲,

要控製自己的私心和貪欲。要學會自我克製。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老子和莊子就提出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思想,他們提出了為人要簡單質樸,私心不宜太重,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身心健康,要學會將私欲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進行自我調節、自我限製,自我清除的。這樣有助於清淨內心,與世無爭,自然會陰陽平衡,百病不生。

——知足常樂

要對自己所處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要有充分的滿足感。老子曾說過“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無憂”和“知足”即是自我內心世界的自我體驗和感覺,是情感世界自我調節的結果。要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保持心態的健康,無憂無愁,這樣的人自然就會長壽。

精神養生中強調情誌舒暢,避免五誌過極傷害五髒;運動養生中的“六字訣”、“八段錦”、“五禽戲”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強髒腑功能為目的而組編的。所以說,協調髒腑是養生學的指導原則之一,應予以足夠重視。精神活動,則是人體內在髒氣活動的主宰,內在髒氣與外在環境間取得統一協調,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2.暢通經絡

由於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隻有經絡通暢,氣血才能川流不息地營運於全身。隻有經絡通暢,髒腑才可以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從而養助腑、生氣血、布津液,傳糟粕、禦精神,以確保生命活動順利進行,新陳代謝旺盛。所以說,經絡以通為用,經絡通暢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一旦經絡阻滯,則影響髒腑協調,氣血運行也受到阻礙。因此,《素問·調經論》說:“五髒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所以,暢通經絡往往作為一條養生的指導原則,貫穿於各種養生方法之中。

暢通經絡在養生中可以體現出兩種作用:

——活動筋骨

這樣可以達到氣血通暢的作用,可以多參加一些體育運動,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這些運動都是用動作達到所謂“動形以達鬱”的鍛煉目的。活動筋骨,則促使氣血周流,經絡暢通。氣血髒腑調和,則身健而無病;

——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

《奇經八脈考》曾指出:“任督二脈,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氣之所由起”。因而,任督二脈相通,可以促進真氣的運行,協調陰陽經脈,增強新陳代謝的活力。由於任督二脈循行於胸腹、背,二脈相通,則氣血運行如環周流,因此在氣功導引中稱為“周天”,因其僅限於任督二脈,並非全身經脈,稱為“小周天”。在小周天開通的基礎上,周身諸經脈皆開通,則稱為“大周天”。所以謂之開通,是因為在氣功、導引諸法中,要通過意守、調息,以促使氣血周流,打通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