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養生的一個重到原則,就是定量、定時是保護消化功能,曆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這個問題,一日之內,人體陰陽氣血的晝夜變化而盛衰各有不同。白天陽氣盛,故新陳代謝旺盛,需要的營養供給也必然多,所以飲食量可略大;夜晚陽衰而陰盛,多為靜息入寢,故需要的營養供給也相對少些。因而,飲食量可略少,這也有利於胃腸的消化功能。所以,自古以來,就有“早飯宜好,午飯宜飽,晚飯宜少”之說。
——要注意飲食衛生
注意飲食衛生,也是我國人民的優良傳統。自古以來,病從口入的道理人盡皆知,所以人們把注意飲食衛生看成是養生防病的重中之重。
1.飲食宜新鮮
新鮮、清潔的食品,可以補充機體所需的營養,飲食新鮮而不變質的食品,營養成分很容易被消化、吸收,對人體有益無害。食品清潔,可以防止病從口入。因此,飲食要保證新鮮、清潔。
2.宜以熟食為主
大部分食品不宜生吃,需要經過烹調加熱後變成熟食,方可食用,其目的在於使食物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同時,也使食物在加工變熱的過程中,進行清潔和消毒,消滅一些致病因素。在遠古時期,人類取得火種以後,吃熟食便成為人類的飲食習慣,這樣大大的降低了人們患病的幾率。
4.生活習慣
習慣是一種很可怕的東西,在無形中牽引著你,使自己潛意識不由自主的去執行一些事情,健康的身體離不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素質。良好的生活習慣意味著合理地安排工作,休息,娛樂和科學地安排飲食。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不注意這方麵的培養,往往憑感覺隨心所欲,而許多行為都是以損害健康為代價的。所以及時的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養生就在我們平時的衣食住行中。既然養生就在衣食住行中,我們的養生實踐,就要從衣食住行的點點滴滴做起。
——穿衣養生
就是要從工藝、麵料和款式上,考慮對健康的影響,盡量選擇天然的衣物;衣著服飾對人體的影響主要與衣服的寬厚,質地,顏色等密切相關。古人很注重衣著與養生的關係,認為衣著應該以合體、舒適為原則,要根據季節的變化而及時換衣,衣服穿的太少容易生病,同樣過多過暖也容易生病,因為衣服太多必然會出汗,汗水出太多,不能保護體內必要的水分,也會出現虛弱、頭暈、疲乏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導致脫水。發生生命危險。所以要適當的穿衣,以合適為準則。
——食物養生
就是要從膳食的營養結構和攝取量上,考慮對健康的影響,盡量使營養合理。
但由於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和工作壓力致使他們的生物鍾已經紊亂,很多人已經忽略了自身的健康,要麼一天不吃,要麼一頓就大吃大喝,完全不顧身體是否可以吸收,所以說生活要有節製,要定時定量,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
——居住養生
養生學家主張“擇地而居”居住環境的影響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是因為居住環境的質量和養生密切相關,所以要從生活環境和室內裝修上,考慮對健康的影響,盡量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行為養生
就是要從生活習慣上,考慮對健康的影響,盡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朋友們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點點滴滴。正是由於我們每天的無節製的飲酒,才造成了啤酒肚和酒精肝等疾病;正是我們每天的暴飲暴食,才造成了高血脂、高血壓和高膽固醇;正是我們每天的懶於運動,才造成了體態臃腫和亞健康狀態。所以注意自己的養生觀念,及時的自己的生活習慣,從養生的角度出發,按照有利於身體健康的要求進行選擇和調整。
比如說散步,散步是一種輕微的活動,對長期伏案工作的腦力勞動者是最為合適的。古人早就強調,每次進餐後不要馬上坐下工作,要適度散步。散步可以促進身體放鬆,挺胸收腹,兩手自然擺動,呼吸自然暢快,神清氣爽。
養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實踐和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千萬不要忽視了生活中這些細小的環節。細節決定成敗,也決定健康,正是這一點一滴決定了我們的健康長壽。
改正生活陋習,增進維持健康,要保持好的生活狀態與積極樂觀的心境。做到以下七點,就可保證健康的身體。
1.不抽煙;
2.不喝酒或是適度喝酒;
3.定期做相當劇烈度的運動;
4.保持適當體重;
5.每天保證7~8小時的睡眠;
6.每天吃早餐;
7.少吃不必要的點心等等簡單而規律的生活。
5.居住環境
人離不開自然環境,養生學很早就提出了人與自然相生相應的“天人相應”學說。《內經》通過研究環境對人體健康與長壽的影響後得出“高者其氣壽,低者其氣夭”的理論。這說明住處地勢高的人多長壽,而住處地勢低的人多早夭。由於地區不同,水土與水質對食物構成成分及其對人體營養的影響很大。同時,氣象條件的差異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不一樣。在寒冷的環境中,細胞代謝活動減慢,人類的生長期延長,衰老過程推遲。除此之外,居室的采光、通風、噪音和居室內外的環境美化和淨化,與人的健康和長壽也密切相關。平時還需要注意避寒就溫,要注意室內空氣流通和濕度的調節,以保持室內溫度的基本恒定,這對生活起居養生有很重要的意義。
良好的居住條件有益於人們的健康和長壽,給人的身心都會帶來一種享受。相反不良的居住環境也會直接損害到人們的健康。因此建設更好的居住環境也就成為我們關注的問題。
——居住環境與養生
優美的居住環境必須具備采光充足,空氣清新沒有噪聲汙染,以及開闊的綠地與一定的室外活動設施。隻有具備這些,居民的身心健康才有所保證。才可以更好的享受生活。因此,居住環境是人們首先要關心的問題。良好的居住環境具備以下特點:
住宅要選擇綠化多的地方,這樣可以調節炎熱的氣候,也可以減少陽光的強烈輻射。最重要的是對空氣的淨化,對人體身心健康有好處。
住宅方向盡量選擇座北朝南,由於我國位於亞洲大陸東部,冬冷夏熱,冬季到來時,居住在北方,經常會有西北風,而且寒氣逼人,如房門朝北,冷風會直接吹入室內,造成室溫降低,人體容易感冒。夏天到來時,由於溫度偏高,如房門朝北,涼風隻好繞牆而過,不能直接進入室內,會造成室內空氣不流通,悶熱憋氣,同樣有害於人體健康。因此,條件允許時,最好選樣南向建房。
居住環境的清潔,保持環境清潔衛生是我國流傳和發揚以久的傳統。《禮記》中曾講:“雞初鳴,威盥嗽,灑掃室堂及庭”。就已經表明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很重視環境衛生,清晨打掃已成為居民的日常習慣。在社會日益進步的今天,隨著工業高度發展,人口密度增加,環境衛生的保護更顯得尤為重要。居住在城市裏的人們,除定期打掃,保持環境清潔外,還要建立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和生活秩序,做到人人不隨地吐痰,不亂丟果皮紙屑,自覺維護公共衛生。在鄉村中,要妥善管理廁所、牲口棚,疏通渠道,並可在周圍栽種具有驅蟲作用的植物或帶有香氣的花草,如除蟲菊等。維護環境衛生清潔。隻有這樣,人們才可以生活在充滿陽光,健康的生活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