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影響養生的八大因素(1 / 3)

1.精神狀態

現代研究表明,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夠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總之,精神與心理保健不僅直接涉及到健康、壽命、還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所以,在人的一生中重視精神養生是非常重要。

影響精神狀態的因素有:社會因素、環境因素、都是導致情誌變動的內外因素: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可以影響人的心理,而人的心理變化也能影響健康,人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的變遷,可能會引起情誌變化而生病,如:男女之間的感情糾葛、家庭生活不和睦、或者生離死別等精神創傷,都會引起強烈的情誌變化。另外社會動亂、流亡生活等均會造成人們精神的異常變化,社會因素十分複雜,其對人精神上的影響也是很複雜的。

社會因素對健康有著一定的影響,它對健康的影響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自然環境與健康、社會經濟與健康、社會製度與健康、人口與健康、社會文化因素與健康、家庭因素與健康等。

總之,社會因素對健康有著廣泛持久的影響。一個人的健康程度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

——環境因素

環境的好與壞,對養生的意義,在可以用“一目了然”來形容,人人都願意居住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恐怕沒有人會向往窮山惡水這也就說明環境因素對養生的重要性。因為身體是我們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體是我們有一個健康人生的基礎。健康也是長壽的先決條件,而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賴於他所生活的環境。

環境包括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社會環境和每個人居住的小環境。在環境中,有許多因素每時每刻地作用於人的機體。這些因素,可概括為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不僅錯綜複雜,且處於經常不斷的變化之中,人體借助機體內在調節和控製機製,與各種環境因素保持著相對平衡,表現出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但是人們的這種適應能力是有限的,當有害的環境長期作用於人體,或者超過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死亡。但是這種適應能力是有限的,當有害的環境因素長期作用於人體,或者超過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促進早衰。不但人是這樣,生物也是這樣,很多生物在古代有,現代找不著了,就是因為那些生物不能適應變化了的環境而絕了種。

所以說,環境是人生存的根本,隻有懂得保護環境,建設環境,才能夠更好的利用環境。

——病理因素

機體髒腑氣血病變,也會引起情誌變化的異常,機體髒腑氣血病變,也會引起情誌變化的異常,機體髒腑氣血病變,亦會引起情誌的異常變化。《素問·調經論》提出:“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靈樞·本神》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止”,《素問·宣明五氣論》提出:“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這是五髒精氣乘一髒之虛而相並後引起的情誌變化。凡此種種,均說明內髒病變可導致情誌的改變,五髒虛實不同,也可引起不同的情誌變化。所以說,人體的健康與否,與人的情緒十分重要,他們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不良情緒

精神狀態對一個人特別重要,因為情緒是心理活動的核心,它與身心健康有緊密的關係。學會自覺地調節和控製情緒,也是精神養生的重要內容。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無論做什麼事,人都會把自己的情感色彩夾雜進去,喜怒哀樂都是每個人情緒的體現,而這些都會都會引起身體一係列的生理變化。科學研究表明,積極健康的情緒,如愉快與適度的緊張,都有益於身心健康,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人精神振作,大腦工作能力增強。而傷心與焦慮等消極情緒引起的生理變化,最不利於人體健康。人體長期處於這些不良的情緒影響下,往往會引起多種疾病的發生,如高血壓、胃潰瘍,以及心理障礙等。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態,調節自身的情緒就是養生的重中之重。

調節和控製情緒要做到以下幾點。

1.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

在遇到困難與挫折時,要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麵對,勇敢地麵對現實,努力進取,對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

2.釋放心中的不良情緒

在情緒壓抑時可以采取聽音樂,或者找人傾訴等方法,轉移注意力,有助於消除心中的煩惱。有利於身心健康。

3.保持適當的緊張和熱情

緊張是一種情緒,它可以提高學習、工作效率。保持緊張情緒能使大腦功能達到最高效率狀態。當然要保持適當的緊張。

2.睡眠質量

在人的一生中,最為廣義的活動就是睡眠和清醒,這兩種活動是人們正常的生理現象,眾所周知,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可見睡眠在人的一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優質的睡眠能夠消除機體的緊張狀態,調節神經係統,有益於健康,據研究證明:一個健康的人,半個月不進食仍然可以存活,但如果十天不睡覺就會死亡,說明了睡眠對於我們每個人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社會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人的工作壓力也與日俱增,在這種條件下,良好的睡眠顯的尤為重要,所以說,正常而優質的睡眠,也是人類的養生之道。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睡眠是養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因為在所有的休息方式中,睡眠是最理想、最完整的休息。也是最原始的養生。有人說,睡眠是大自然的了不起的恢複劑,這是合乎事實的,經過一夜酣睡,多數人醒來時感到精神飽滿,體力充沛。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有這樣的體會,當睡眠不足時,第二天就顯得疲憊不堪,無精打采,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但若經過一次良好的睡眠之後,這些情況便立即煙消雲散。曾有人形象的比喻睡眠好比給電池充電,是在為自己“儲備能量”。科學研究證明,良好的睡眠能消除全身疲勞,使腦神經。內分泌、體內物質代謝、心血管活動、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能得到休整,促使身體各部組織生長發育和自我修補,增強免疫功能,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所以有“睡眠是天然的補藥”的諺語。

3.科學營養

民以食為天,飲食對於人體的重要意義,就是在於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但具體來說還有很多具體的講究,在養生來說,合理健康的飲食對養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反之,飲食沒有節製、不注意飲食衛生、飲食禁忌等不健康的習慣會大大降低通過飲食來養生的優勢。進行養生時,在飲食營養方麵,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要做到飲食有節

飲食有節的意思,就是勸人們進食要有節製,而進食要定量、定時飲食有節是《內經》倡導的養生之道,即飲食有節製,不暴飲暴食,同時也不飽食,這正是所謂的“七八分飽身體好”。

1.定量

定量是指進食宜饑飽適中。人體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輸布,主要靠脾胃來完成。進食定量,饑飽適中,恰到好處,則脾胃足以承受。消化、吸收功能運轉正常,人便可及時得到營養供應,以保證各種生理功能活動。反之,過饑或過飽,都對人體健康不利。

2.定時

定時是指進食宜有較為固定的時間,有規律的定時進食,可以保證消化、吸收機能有節奏地進行活動,脾胃則可協調配合,有張有弛。飲食物則可在機體內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並輸布全身。如果吃飯時間不規律,或零食不離口,打亂胃腸消化的正常規律,都會使脾胃失調,消化能力減弱,食欲逐漸減退,損害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