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主要名人養生觀(1 / 3)

1.古代名人

中國古代的養生家為中華養生學說與文化的形成、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鑒於各位長壽者在養生中悟出的心得,我們將其中的一部分整理如下,供大家參考。

——孔子

孔子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深最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醫學極不發達、生產力相當落後,的時期,他活了73歲,“人逾七十古來稀”,可謂長壽了。孔子的養生長壽之道內容頗為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克己、修身的“養生三戒”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是指年輕時,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貪欲;血氣方剛時,要防止打架鬥毆;老年,身心不可過度勞累,要戒“貪得”。這“三戒”不論對青年、壯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縱。這是留給後世的寶貴養生銘。

2.樂觀豁達,心胸開闊

孔子的二十字“養生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孔子一生健身的科學總結。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和有仁德的八,既喜歡幽靜,又喜歡山水,喜歡活動又樂觀處世一定能長壽的。

3.食勿過飽,講究衛生

食居慎節,知足不貪,食勿過飽,不亂飲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飲食養生的“金科玉律”,告訴我們飲食要講究,要做到新鮮、衛生。

4.以德潤身

孔子認為隻有講道德的人才能心寬體胖,得以高壽。孔子說的疾病死、服刑死、戰爭死的人都與道德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個講禮義的人,絕不會貪得無厭,舉止不端;一個講理性的人,絕不會縱欲行凶,圖財害命;一個講道德的人,絕不會以弱侮強,操戈鬥毆,亂殺無辜二可見,加強道德修養,可“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使人健康長壽試想,社會上那些不講文明,不講道德之輩,他們財迷心竅,為非作歹,惶惶不可終日,他們會神安意定,健康長壽嗎?更不用說那些亡命之徒,不知何時就繩之以法,一命嗚呼。

——乾隆

曾有史料統計:在我國二十五史中的230多個皇帝中,長壽的前三名是女皇帝武則天享年82歲,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活了86歲,而清朝的乾隆則壽高89歲,堪稱我國古代皇帝中的長壽之首,被世人稱為“古稀”天子。

乾隆擅長養生,對養生之道頗有研究,悟出了養生卜六個字秘訣:“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乾隆皇帝還認為必須生活規律,愛好廣泛等等。

所謂“吐納肺腑”,即天剛亮起床,不睡懶覺,早餐前多做深呼吸運動,並持之以恒。

所謂“活動筋骨”,即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抗病能力。乾隆自幼善騎,馬術甚精。在避暑山莊皇家射箭比賽中,多次大顯身手。當皇帝後,更以射騎為樂,直到他八十高齡時,還行圍狩獵。騎馬射箭,活動量大,這對深居清宮的皇帝來說,無疑是鍛煉身體的好方法。

所謂“四勿”,即食勿言、臥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所謂“適時進補”,就是要飲食有規律。乾隆起居飲食很有規律。他一年四季,大約都在6點多起床,洗漱後用早餐,膳後處理政務,完了與大臣議事,午後遊覽。晚飯後,看書習字,作文賦詩,爾後就餐。飲食多以新鮮蔬菜為主,肉類、鮮味少而食之,並且從不過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