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體力勞動者容易疲勞,這種症狀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它是由於繁重的體力勞動運動造成的。此時全身肌肉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產生大量代謝廢物(如乳酸、疲勞毒素等)堆積於體內,並隨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包括大腦)。表現為手腳酸軟無力,全身體能明顯下降。
可以采取主動休息的方式,休息是消除疲勞恢複精力的一種有效補償方式,但何時施行很有講究。人們大多在工作或學習累了才休息,這並不利於健康。道理很簡單,已有勞累感時,體內產生的代謝廢物——乳酸、二氧化碳、水分等已積累較多,短時休息不可能完全消除這些廢物,所以解決不了問題。如果在尚未產生勞累感時即休息,體內積蓄的代謝廢物較少,很快即可消除,故此種休息方式的保健效果最好,保健專家稱之為主動休息。主動休息能發揮和調節全身器官功能、增強機體免疫水平與抗病能力,清除各種致病隱患,是防範疲勞特別是體力性疲勞與腦力性疲勞的“靈丹”。
——主動求樂
疲勞不僅是體力不濟的表現,失望、焦慮、恐懼、神情沮喪等也使人精力衰竭,心理性疲勞就是如此。南斯拉夫醫學博士波卡斯奉獻的“錦囊”是多笑。他認為笑是最佳的“精神鬆弛劑”,10分鍾大笑能使人全身放鬆45分鍾,男子每天應笑14~17次,女子應笑13~16次。當然,這種笑應是發自內心,自然坦誠。因此,應多與有幽默感的人接觸,多看相聲、小品、富有喜劇色彩的影視節目,主動求樂。
——堅持運動
運動醫學專家認為,要想保持持久旺盛的精力,需要經常運動,以增加體能儲存,每周散步4~5次,每次30~45分鍾,或一星期進行3~4次溫和的戶外活動,每次30分鍾,都是必要的。剛開始時,也許會感到運動後更為疲勞,這正說明機體需要調整,堅持一段時間後便會慢慢適應,體能會逐漸增加,抵抗疲勞的能力會得到強化。
3.運動員與養生
所謂“養生”,就是保養生命。運動員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一直被人們所關注,他們的價值不僅僅是強身健體,更重要的是要為集體或祖國爭得榮譽,所以,運動員健康的身體就是他們獲得一切的保證,下麵介紹一下運動員應該采取的養生方法。
——飲食方麵注意事項
由於大量的運動會使體內新陳代謝加強,因此運動員的營養需求量要大於一般人。營養對運動員的功能、體力適應和恢複有密切關係,也是造成運動性疾病的重要因素。運動員運動量大,能量消耗多,為保證運動員身體健康,增加運動效率,給予合理的營養,是完全必要的。
1.注意酸堿平衡
飲食的酸堿搭配不僅與運動員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也直接影響到運動後體力的恢複。一般來說,白麵、玉米等穀類食物,以及花生、核桃、肉類、蛋類、糖及酒類,含磷、硫氯等元素較多,在人體內被氯化後,會產生帶陽離子的酸根,使體液出現酸性傾向。大豆、綠豆、水果、海帶、牛奶、蔬菜等含鉀、鈉、鎂等元素,在人體內氧化後則生成帶陰離子的堿性氧化物,會使運動員的血液呈酸性,這不僅會增加體內鈣、鎂的消耗,易引起疲勞,而且還會使血液的粘滯度增高,對運動員是極為不利的。因此運動員飲食要求酸堿相對平衡、酸堿食物要合理搭配。
2.注意營養的搭配
《黃帝內經》中曾指出:合理的增加營養可以達到強健體魄、養生益壽和防治疾病的效果,並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等配製合理營養膳食原則。這是符合營養學原理的。為了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要求食物多樣化,互相搭配食用,以此來防止缺乏合理營養的配製而引起營養素缺乏症。
所謂合理營養,是指膳食中應該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攝入人體內的食物易被消化、吸收、並能促進食欲、對肌體無害。
運動營養學家認為,運動員及其愛好者必須了解與運動有關的最新營養學知識,並需要及時更新營養觀念。
——延長午睡時間
除了夜間睡眠,若上午進行運動,最好有大約三小時的午睡。這不僅僅是為了休息,而是為了給生長激素以充足的生長空間。
以往,人們隻注意到修複損傷時所需要的蛋白質,卻沒有注意到人體更需要的是能增加這種蛋白質合成所需要的生長激素。現在很多人已經知道,生長激素不僅在運動中加速生成,它在睡眠時也十分活躍。因此,上午從事運動的人需要比常人多一些午睡時間,有利於生長激素在睡眠中生成。因為生成的激素需要在2小時才能達到高峰,所以午睡時間不能太短。另外,運動中消耗的肝糖原,大約需要2~3小時才能補足,否則疲勞也無法恢複。
——睡前補充高熱量飲食
對一般運動者,睡前營養學家是不主張吃高熱量飲食的,因為在睡眠中能量消耗少,會使多餘熱量轉化為脂肪,容易導致肥胖症或高血脂。但運動員卻不會這樣,午睡前和晚睡前的午餐和晚餐,都應攝入足夠的營養如肉、魚、蛋、乳酪和含鐵豐富的瘦肉、花椰菜等。這種睡前的高營養食物,主要是讓損傷的肌肉在睡眠中借生長激素合成肌蛋白時有充足的原料,不然肌肉損傷的細胞將無法盡快修複,以至影響運動成績。
——預防創傷
運動員在體能訓練或比賽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創傷狀況,對運動員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所以,運動創傷的防治就成為我們關注的話題。
運動創傷由於運動項目很多,因而傷種很多。運動創傷的特點和防治重點,從發病率上看,各個項目及各個部位的創傷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小創傷多、慢性傷多,嚴重及急性傷少。而更多的是由於運動量安排不當造成局部過勞,許多細微損傷逐漸積累而成的過勞傷,屬於運動技術傷。這類小創傷對非運動員來說經常被他們所忽視,認為不算什麼傷,也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但卻嚴重影響訓練計劃、成績提高及運動壽命。所以,我們必須提高警惕,注意以下的這些容易受傷的部位,加強護理。
1.肌肉、肌腱及韌帶等慢性小創傷。這類慢性損傷主要的病理變化是纖維結締組織的損傷性炎症及變性。其中發生在腱止裝置部分的細微損傷,俗稱“末端病”,是治療最困難的運動創傷之一。
2.關節軟骨損傷。主要病理狀態表現為軟骨的退行性變化。這種軟骨對人體的損害是非常可怕的,以至於到目前為止大多認為軟骨損傷後不能再生,或僅有不完全的再生,一旦受傷就必然造成永久性損害,因而治療也是較困難的。這也是影響運動員健康,妨礙成績提高與運動壽命的嚴重傷種,必須注意預防。
3、骨組織的勞損。最多的是疲勞性骨膜炎及骨折。可發生於鎖骨、脛腓骨、蹠骨、足舟骨,脊椎椎板等。骨勞損的另一類型是骨軟骨炎等。各種化骨中心的慢性損害的防治,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必須予以重視。
4.電磁輻射高危人群與養生
現代科技的進步,各種家用電器、移動通訊設備等電器裝置的出現,使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足不出戶就可以看遍天下名勝,手指一敲,在另一個的國家的人就可以收到你的信件,這些都大大的說明了我們的生活開始變的越來越簡便、快捷。但其中一些隱形的弊端是我們所看不到的。那就是在我們使用這些電器的同時,也在不知覺的情況下,身體受到了傷害。這就是所謂的電磁輻射傷害。
電場和磁場的傳播過程生成一個作用力場,這個作用力場就叫做電磁場,而這樣的傳播過程就叫做電磁輻射。如手機、電話機、輸配電線等都有電流,有電流肯定就存在輻射的問題。比如電腦、電視、手機、微波爐離人體都很近,所以危害也比較重,像燈、高壓線等雖然有輻射但是離人體比較遠,輻射也比較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來有效防止電磁造成的傷害。
——合理安排飲食
研究表明,大多數與電磁接觸的人,很容易會出現失眠、頭疼、神經衰弱等症狀。所以必需攝取脂肪酸、維生素等,都可大大降低機體對輻射的耐受性。在膳食中適當供給可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如牛奶、蛋、肝、花菜、卷心菜、茄子、扁豆、胡蘿卜、黃瓜、番茄、香蕉、蘋果等。我國科學家發現,青菜蘿卜可以抗輻射。油菜、青菜、芥菜、卷心菜、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不僅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可口菜肴,而且還具有防輻射損傷的功能。
多吃一些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食物。如香菇、蜂蜜、木耳、海帶、柑桔、大棗等。
多吃含鈣質高的食品。如豆製品、骨頭湯、雞蛋、牛奶、瘦肉、蝦等。
注意維生素的補充。多吃含有維生素的新鮮水果、蔬菜等。
注意增強抵抗力。多吃一些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食物,如香菇、蜂蜜、木耳、海帶、柑桔、大棗等。
吃一些抗輻射的食品。飲茶能降低輻射的危害,茶葉中的脂多糖有抗輻射的作用。螺旋藻、沙棘油也具有抗輻射的作用。
——預防相關疾病
同樣各種家用電器,手機、電腦等隻要處於操作使用狀態,周圍就會存在電磁輻射。長期處於高電磁輻射環境下,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有關資料表明,電磁輻射可導致以下疾病:兒童白血病;誘發癌症並加速人體的癌細胞增殖;影響生殖係統健康;影響心血管係統,引發心悸、失眠,部分女性經期紊亂、心動過緩等。專家提醒,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易產生電磁波的家用電器不宜集中擺放,同時應盡量避免多種設備同時啟用。
四類人群尤其要提高警惕:一是生活和工作在高壓線、變電站、電台電視台、雷達站附近的人員;二是經常使用電子儀器、醫療設備的人員;三是生活在現代電氣自動化環境中的工作人員;四是生活在以上環境裏的孕婦、兒童、老人及病患者。
5.汽車司機與養生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由以往的惟一的交通方式——步行,改變為現在的以車代步,大大的提高了人們的出行速度和辦事的效率,不難看出,現在的人們已經開始依賴這個交通工具。但又有誰會注意到因此而產生的種種弊端呢?
我們所指的弊端不單是說車的出現會對空氣造成危害,更重要的是說在駕駛這個工具的人,他的健康是否也會受到危害。作為司機應該怎樣才可以合理的養生。讓自己的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呢?
——科學安排飲食
司機應該多吃一些高能量、易消化的食品,以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質豐富的副食品,如主食以饅頭和豆類食品為主,可適量吃點米飯。副食要提倡多吃水果、蔬菜、花生、核桃等,增加體內的維生素和無機鹽,應避免高脂肪膳食,但蛋類、瘦肉、魚蝦、豬肝、豬肝、牛肉等不妨多吃一些,以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