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足會影響人的記憶力、注意力及智力,尤其影響孩子發育成長。睡得好,則可促使兒童長得高。兒童在熟睡時比醒著時的生長速度快三倍。這是因為大腦的腦下垂體,在睡眠時能分泌較多的生長素。生長素有促進骨骼、肌肉、結締組織和內髒增長的作用。青春期以前的兒童,隻有在睡眠時才分泌生長素,醒著時並不分泌。睡眠對兒童的生長、腦的發育、腦功能的恢複、記憶力的增強和鞏固等都有良好作用。
從中醫養生學角度來看,睡眠有滋養陰血作用,能夠改善陰血虛虧所致的心悸乏力、口幹潮熱、頭暈煩躁等症狀。睡眠不足最易引起機體疲勞,如果病人睡眠不足,即使病情不再惡化,康複期也將會延長。俗話說“吃人參不如睡五更”,可見充足睡眠有時比服補藥更重要。
有人提問,夜寐多夢是否睡眠不佳,這要看醒後的感覺。如果醒後感覺胸悶、渾身不適或者困倦,這是休息不好或者身體有潛在疾病的症狀;如果醒後感覺無任何不適,那是很正常的睡眠。因為一個完整的睡眠過程就是由有夢睡眠和無夢睡眠共同組成的。無夢睡眠可消除疲勞,蓄積能量。
失眠會加速人的衰老,其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3倍。失眠之證,常是由五髒功能失調所引起的,其中尤以心、肝、腎三髒為主。由於原因不同而有虛實之別。虛火內擾,心腎不交,則表現為驚悸、神疲、健忘、虛煩不眠等多為虛證;若外受驚恐或肝鬱化火、肺熱擾心、心神不寧,則見煩熱、驚恐或善怒,夜不得眠等多為實證。前者當用滋養安神之晶,後者則以清肺平肝品調之。
如果失眠,就要及時找出原因,從而運用適當的改善睡眠的方法,改善睡眠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按時上床睡覺,按時起床。晚上上床以前,要做些使自己放鬆的事情。睡眠前喝一杯熱牛奶。白天應盡量多做一些運動等等。如果長時間失眠,則會嚴重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隻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證人的身體各項機能正常,才能消除生活中的疲勞。所以說,高質量的睡眠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助於睡眠的飲食方法。
——蓮子粉粥
將蓮子煮熟,去殼後磨成粉末。每次用20克蓮子粉與60克粳米一同煮粥食用,可以有效治療失眠多夢及體弱。
——小米粥
小米性微溫、味甘,能健胃安眠。晚餐可以用小米煮粥,易消化也幫助安眠。
——紅果核湯汁
將紅果核洗淨曬幹後壓成粉末,每劑40克加撕碎的大棗10克,放少許白糖加水,用砂鍋文火煎20分鍾,倒出的湯汁分三次服用,每晚睡前半小時溫服,可有效提高睡眠質量。
——食醋開水
睡前,將一湯匙食醋倒入一杯冷開水中,可以迅速入睡。
——多吃水果
睡前一小時可吃一些蘋果、香蕉和梨,這些水果都屬堿性食物,可以抵抗肌肉疲勞。
——多喝牛奶
牛奶中含有一種使人產生疲倦感覺的生化物質色氨酸,臨睡前喝—杯熱牛奶,有催人入睡的效果。
此外可以將柏樹葉曬幹裝入枕頭,柏樹葉的清香味使人感到舒適,可收到鎮靜安眠的效果。
保持一些睡前的習慣,可以使睡眠質量更高,使人疲憊的身體在睡眠中得到休整,從而達到消除疲勞的效果。例如聽音樂、寫日記等,都可以使睡眠質量提高;晚上少吃難消化或油膩或有刺激味的食物,睡前2小時不可喝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料;睡前不進行劇烈的運動;睡前不要想過於深刻的問題,不要用腦過度,苦思冥想會使大腦興奮異常而難以安靜,影響睡眠;睡前最好洗個熱水腳,會使身體更舒適並有利於身體保健;睡前活動應與白天的主要活動相反,如體力勞動者睡前應看點書報或聽些音樂,腦力動者則可進行些輕微的體力活動如散步、做操等。
4.春捂秋凍防感冒
俗話說“春天孩兒麵,一天變三變”,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天氣,時而豔陽高照,氣溫攀升,時而又冷風撲麵,瑞雪飄飄。由於在溫暖的室內待了一冬天,尤其是小孩,老人及一些長期工作在相對封閉的寫字樓裏麵的白領人士,他們的皮膚還不能對冷熱刺激做出迅速反應,抵抗力較弱,此時最易被感冒擊中,出現咳嗽,嗓子疼,發熱的情況。感冒雖不是什麼大病,但若治療不及時會繼發許多嚴重疾病,如肺炎,心肌炎,腎炎等,若是老年人患感冒,還會加重一些原有的疾病。
感冒是一年四季中常見的外感病,尤以冬春兩季多見。許多家庭都備有治療感冒的多種藥品,有的人患感冒後吃了不少藥,但病症並不會減輕。關鍵在於沒有辨證用藥。中醫養生學認為感冒一般可分為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兩大類。這兩種感冒病因病機、症狀、治療原則及用藥差別很大。
風寒感冒是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症狀可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治法應以辛溫解表為主。常選用麻黃、荊芥、防風、蘇葉等解表散寒藥。代表方劑為《蔥豉湯》、《荊防敗毒散》。服中成藥可選用感冒清熱衝劑、正柴胡飲衝劑、感冒軟膠囊、川芎茶調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藥後可喝些熱粥或熱湯,微微出汗,以助藥力驅散風寒。
感冒屬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當前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屬病毒性,呼吸道病毒種類繁多且變異大。對付感冒需要從日常生活中做起,俗話說:春捂秋凍。早春天氣寒冷,濕度高,這會直接影響到呼吸道粘膜防禦病毒的功能,“春捂”就是減衣服不要過早或過快。還要注意勤洗手,開窗換氣,老人和孩子要少去人多的公共場所。
中醫的傳統理論講究“春夏養陽”,意思是春天可適當多吃些生薑,大蒜,牛肉等溫性食物,以驅散陰寒,使人體內在陽氣升發,現代藥理研究生薑和大蒜均有殺滅病毒和提高抵抗力的作用,牛肉可以改善體質使身體強壯,這與傳統中醫理論不謀而合。若是不慎患了感冒,出現咳嗽,嗓子疼,發熱的情況,可適當服用些清熱解毒的中成藥,如板藍根衝劑,Vc銀翹片,連花清瘟膠囊等,這些藥物有的能夠抗病毒:有的能夠補充Vc提高耐受力;有的既能清熱解毒抗流感病毒,又能提高機體抵抗力,大家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對證選用,還要注意休息,多飲水。
中秋後,雨水漸少,天氣幹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身體一旦不適,便易傷風感冒,舊病也易複發,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說法。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秋季必須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麵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養生養生要非常注意秋天四防。
——秋涼防感冒
秋天氣溫降低,又常突然變冷,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節。因此,當天氣較冷時要注意保溫,及時添衣,若經常使用冷水洗臉洗鼻,也有助於預防感冒。
——秋凍防過頭
常言道,春捂秋凍。秋天適當地讓身體經受寒冷的考驗,對機體是一種鍛煉,能加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但一旦凍過了頭便事與願違,不僅不能給身體帶來好處,相反還會帶來許多疾病,諸如傷風、關節炎、氣管炎、消化道疾病等。老年人還會因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而引起中風。
——秋燥防皸裂
入秋以後,天氣逐漸幹燥,人的手、腳、臉麵若不注意保護就會變得粗糙,皮膚彈性變小,以致產生皸裂。因此,洗臉、洗腳不宜用堿性大的肥皂,並應選用合適的護膚用品保護皮膚。
——食果防秋痢
秋天瓜果多,帶菌多,食用瓜果若不注意衛生,很容易患痢疾,使人腹痛、腹瀉、嘔吐。故食用瓜果應注意清潔和消毒,黴爛的瓜果不能吃,以防病從口入。
5.洗腳養生法
人類自古就有用水洗腳的生活習慣,這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有首民謠雲:“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這首民謠概括地說出了四季洗腳的好處。還有諺語雲:“冬天有錢吃補藥,無錢洗個熱水腳”,“熱水洗腳,勝吃補藥。”這些都說明經常用熱水洗腳,並養成習慣,能驅寒保暖,強壯身體,防治疾病。古代詩人蘇東坡,年過花甲,仍然精力旺盛,才思敏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堅持洗腳和腳部按摩。
中醫養生學認為“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枯,人老腳先衰。”經絡學說經過研究發現,人的腳上有60餘個穴位,都與五髒六腑有著密切的聯係。經常用熱水洗腳,按摩足趾、腳心、腳踝,刺激足部穴位,可促進氣血運行,舒筋活絡,調整五髒六腑機能,使人體陰陽恢複平衡,從而起到祛病健身的功效。中醫養生學認為,腳掌上密布血管,用熱水洗腳能使其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腳掌上無數神經末梢與大腦緊密相連,刺激腳上的神經,可使人感到腦部舒適輕鬆,從而可消除疲勞。腳與人的健康有緊密的聯係,所以要高度重視腳的保養。而洗腳是一種簡便易行,行之有效的保養足部的好辦法。
每晚睡前用溫水洗腳,不但能夠消除疲勞而且有利睡眠,並能預防疾病。冬天用熱水洗腳,能促使人體下肢血液循環,可以預防凍瘡;夏天用溫水洗腳,能清涼心肺,輕身氣爽。在劇烈勞動或運動後,用一盆熱水浸洗雙腳,並不斷用熱毛巾擦洗到膝關節以下,除能促使腳部和腿部血液循環外,還能減少乳酸的積聚,有助於消除疲勞,加速體力恢複。
外出歸來,或者是在忙碌的工作學習之餘,洗個溫水腳,既能潔潔皮膚,又能消除疲勞。神經衰弱失眠者,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浸泡雙腳,有鎮靜安眠效果。而且洗腳對大便秘結、食欲不振、感冒、關節炎、高血壓、神經衰弱、腰酸腿痛等均有積極的防治作用。所以說“熱水洗腳氣血通,小病不用請郎中。”如果沒有條件每天洗熱水浴,洗腳也能一樣能達到很好的健身效果。
洗腳最好用45度左右的溫水,浸泡5分鍾左右,並且兩腳及腳趾要不停地活動或相互搓動,洗畢要將兩腳擦幹。在足浴時,如果配合中藥湯液浸泡、足部穴位和腳底按摩,則能起到更好的消除疲勞,防治各種疾病的效果。
6.沐浴養生法
沐浴的養生作用,早就為人們所認識。我國道教有一部《沐浴身心經》裏記載:“沐浴內淨者,虛心無垢;外淨者,身垢盡除。”這說明沐浴的作用不僅僅隻是洗淨身體,還能潔淨人的內心。沐浴能夠減輕疲勞、恢複體力。養生學家認為,疲勞的肌肉可以從沐浴中得到兩個好處:鬆弛肌肉和增進血液循環,後者能幫助肌肉組織疏散厭氧過程中產生的乳酸,確保身體從疲勞中恢複過來,它還能幫助你的肌肉清除運動期間從血管滲人肌肉的液體,從而減輕整天筋疲力竭的活動給身體造成的種種不適。采用不同的沐浴方式,所受的刺激各異,所以產生的健身效果也不一樣。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沐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