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起居養生的原則
生活起居養生是指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地處理生活中的細節,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符合自身的活動規律,以保證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一種養生方法,也稱為起居調攝法。生活起居養生,不僅需要遵循人體的生理規律,還需要順應四季陰陽的變化。生活起居養生重在講究規律,這樣才可以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生活起居養生主要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注重衣著
衣著服飾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與衣服的寬緊、厚薄、質地、顏色等密切相關。養生學家認為,服裝宜寬不宜緊,並提出:“春穿紗,夏著綢,秋天穿呢絨,冬裝是棉毛。”內衣應是質地柔軟、吸水性好的棉織品,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性別和節氣變化認真選擇。同時,要特別強調“春不忙減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凍的養生措施。
——注重飲食
在日常飲食方麵,最好進熱食,但要注意燥熱之物應適可而止,以免使內伏的陽氣鬱而化熱。宜多吃瘦肉、禽蛋、魚類、豆類等含優質蛋白的食品,以增加營養;多吃牛、羊、狗肉等高熱量的食品,以溫補陽氣,增強禦寒能力;還應多吃蔬菜、水果等含多種維生素的食物,以防皮膚皸裂。多食熱粥,如益氣養陰的大棗粥,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益精養陰的芝麻粥。除此之外,還要多喝水。
——謹防勞傷
包括慎房帷及勞作傷。慎房帷,是保腎固精、避免生理功能失調的重要措施。一方麵要順應天性,不宜禁欲,但另一方麵也要節製房事,保精養生。防勞作傷,則是維護強壯機體、避免形傷的重要措施,在勞作中,要堅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注意適度的勞動,不能逞強鬥勝,切忌久視久坐。
——早睡晚起
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早睡晚起。早睡以養人體陽氣,使身體保持溫熱而不受寒;晚起以養陰氣,使人體陰陽平衡。
——常梳頭發
生活起居養生早在古代就有應用。在古代,人們把早起梳頭當作一件養生要事。頭發需要經常梳,因為常梳頭發既可以梳去頭發上的灰塵和頭屑,保持頭發的幹淨和發根空氣的通暢,還可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防止脫發和延緩白發的過程。明朝人沈仕的《攝生要錄》裏指出,每天梳發一次,可以疏通血脈,散風濕。《五雜俎》中還就養生家的話提出,梳發的次數是每天一千下。古代養生家把木梳稱之為“木齒丹”,說每日清晨梳千下,則可以固發去風,容顏悅澤。這裏值得注意的是,養生家把木梳稱作“木齒丹”,由此可見雖然是小小的一把木梳,卻著實有著靈丹妙藥的效用。
——常洗足
頭和腳是人體頂天和立地的上下兩個極端,睡前既梳頭又洗腳,便可以增進健康,夜晚睡覺也安穩。宋朝時,很多人都把這兩件事當作養生的重要問題。宋朝人張端義在《貴耳集》裏記載:“郭尚賢耽書落魄,自陽翟尉致事,嚐雲服餌導引之餘,有二事乃養生之要,梳頭浴腳是也。”古人還有言:“梳頭浴腳長生事,臨睡之時小太平”。從這些詩中可以看出,梳頭浴腳不僅有益長生,還是人生臨睡之時的一種享受。每天臨睡前,宜用熱水浸泡、洗浴雙腳,以促使腳部的血液循環,並可以消除疲勞,促進睡眠。
——勤洗漱
人們總把“洗”、“漱”聯係在一起。“洗”是指清潔,包括身體以及身體上各部位的清潔。“漱”是漱口,目的是為了清潔口腔,防止口齒之疾。飯後要漱口,特別要注意吃甜食後漱口。另外,養生學還認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人睡前漱口的作用,更遠勝於早起漱口。至於漱口用的水,最好是不溫不冷最好,但如果能習慣用冷水漱口,其實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齒患,即當欲落時,亦免作痛。”《千金要方》記載著:“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老老恒言》也有相關的記載:“食後微渣留齒隙,最為齒累。”這些都說明洗漱不僅僅對口腔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對人體有一樣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保持洗漱的習慣在起居養生中是很必要的。
衣食住行,是維持人的生命的四大基本要素,它們對生活起居養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環境安靜,居住舒適,生活方便,這些對生活因素對養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俗話常說,安居方能樂業,人的很多時間是在家庭中渡過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居方能益壽。
2.起居有時,安臥有方
起居有時,安臥有方被中醫養生學家列為健康長壽的基本條件。從我國古代起就有“起居有常”,“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的說法,這就是把生活起居養生看作是人的長壽原因之一。一個人如果總是都不分晝夜的工作,那麼想做到“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就很不現實了。
起居無常會很嚴重的損害人體的健康,不利於養生。如果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注意起居的規律性,就會影響到人的五髒六腑的各項生理功能,從而破壞人體內各種生理活動的平衡機製,會導致疾病纏身,加速身體的衰老速度,嚴重的還會引起死亡。所以我們平時要多注意生活起居養生中的起居有常、安臥有方。
——起居有時
起居有時是指日常作息的時間規律性。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陽氣消長的規律及人體的生理常規,其中最重要的是晝夜節律。如果不注意睡眠的規律性,今天精力充沛就玩個通宵達旦,明天體力透支,精神不濟就睡個昏天暗地,這樣人體的生物鍾會遭到嚴重破壞,就會引起早衰和損壽。古代養生家認為,春夏宜養陽,秋冬宜養陰。因此,春季應“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夏季應“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無怒,使華成秀”;秋季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冬季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起居養生有著很重要的的養生意義,它不僅可以增強人的適應性,還可以保養神氣。神氣是人體生活的總和,如果神氣出現異常,人體髒腑功能就會出現異常,氣血也會運行不暢。所以神氣一定要好好的保養,而起居有時就是保養神氣的一個重要方式。由此可見,隻有養生規律的起居方式,才會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養生規律的起居方式,需要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同時,還要順應人體自身的變化規律,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起居有時。
——安臥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種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狀態下,身體各組織器官大多處於休整的狀態,氣血主要灌注於心、肝、脾、肺、腎五髒,使其得到補充和修複。安臥有方就可以保證人的高質量睡眠,從而消除疲勞,恢複精力,有利於人體健康長壽。
若想要安臥有方,首先必須保證足夠的睡眠。一般說來,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時間以8~10小時為宜。其次是要注意臥床宜軟硬適宜,過硬,全身肌肉不能鬆弛得以休息;過軟,脊柱周圍韌帶和椎間關節負荷過重,會引起腰痛。再次是枕頭一般離床麵5~9cm為宜,過低,可使頭部血管過分充血,醒後出現頭麵浮腫;過高,可使腦部血流不暢,易造成腦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風。最後是要有正確的睡眠姿勢,一般都主張向右側臥,微曲雙腿,全身自然放鬆,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這樣,心髒位置較高,有利於心髒排血,並減輕負擔,同時,由於肝髒位於右側較低,右側臥可使肝髒獲得較多供血,有利於促進新陳代謝。在長壽者調查中,大部分長壽的老人都以右側弓形臥位的居多。古代也有“站如鬆、坐如鍾、臥如弓”,“屈股側臥益人氣力”的說法。
此外,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也是很重要的,晚飯不宜吃得過飽,也不宜吃刺激性和興奮性食物,中醫養生學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睡前比較適宜梳頭,如果能用熱水浴足就最好,這樣才能保證高質量的睡眠,使人體在休息中提到充分的休整。
3.注重睡眠,消除疲勞
睡眠,有助於消除疲勞,恢複體力。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工作忙碌一整天,疲勞極了,但隻要好好地睡一覺,就會很快地恢複過來。有的人得了小病,隻要喝喝水、美美地睡上一覺,病情就會大大減輕,甚至完全消失。美國發現兒童多動症可能是由於“過度疲勞”所致,因為多動症兒童患者一般睡眠質量都很差。如果解決好兒童的睡眠問題,多動症狀就會隨之消失。
睡眠效果比睡眠時間更重要。清晨醒來,如果感到心情舒暢,精神飽滿,說明疲勞得到完全的恢複。如果清晨醒來,感到心情不佳,身體不舒服,眼皮跳動,頭昏沉重,那麼是疲勞沒有得到恢複。這也可能是支配白天運動的交感神經與支配夜晚休息的副交感神經沒有很好的交接,這時我們通過一些簡單的床上運動作調節。活動的方法很簡單:起床前,做幾下四肢伸展運動,再起來做幾下挺胸、擴胸和彎腰曲背運動,就會感到頭腦清醒,充滿活力。
睡眠是人體的生理需要,也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手段。睡眠的保健作用大致有四: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保護大腦正常運行;消除身體疲勞,恢複體力;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有一些人卻經常夜不成寐,或難以入睡,或睡而易醒,往往伴有頭昏、頭暈、健忘、倦怠等症狀,這都是因為睡眠不足,或者睡眠方式不當而引起的,那樣會嚴重影響工作與學習,危害人的身體健康。
我們現在的社會上,疲勞症的發生率相當之高,大多與睡眠不足有關。疲勞與睡眠不足互有因果關係。據有關資料顯示,成年人中有一半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其中有20%左右為慢性失眠或嚴重失眠,這種狀況對人們的健康威脅很大。失眠雖然不是病,但失眠向前進一步就是疾病。
不覓仙方覓睡方,這是我國民間流傳的一句諺語,對於疲勞症的調養有很重要的意義。這與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後提出的觀點“健康的體魄來自睡眠”頗為一致。有一位名人說過“人生第一道美餐就是睡眠”。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為了身體健康隻注意飲食和運動,卻忽略了睡眠這個重要因素,中醫養生學認為,如果希望自己身體健康,就必須注重睡眠的作用,必須重視睡眠與健康的關係,隻有這樣,人的身體才能通過睡眠全麵消除疲勞。
睡眠障礙最能損傷身體,《管子》裏記載:“起居不時,則形累而壽命損。”睡眠對人來說非常重要,睡眠質量的高低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睡眠不足會削弱機體抗禦病原體能力,還可引起各種嚴重的後果,對健康的危害很大,首先表現在神經係統過度疲勞,以至發生神經衰弱,體力和腦力勞動效率降低,精力不濟,記憶力減退,出現頭暈眼花、耳鳴乏力,嚴重者還會影響到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的功能,進而導致器質性病變。睡眠障礙的人往往麵色灰黃,智力下降,精神萎靡,抵抗力差,衰老較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