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調神養生法(1 / 2)

1.調神養生的原則

自古以來養生家都把調養精神作為養生的根本方法,作為防病治病之良藥,《淮南子》裏記載著:“神清誌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性之末也”。《素問上古大真論》有記載:“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些都說明養生重在養神。如果不懂得養神的重要性,單靠飲食營養、藥物滋補,是難以達到健康長壽目的的。

因為人的精神活動是在“心神”的主導作用下,髒腑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綜合反應,所以精神調攝必然涉及到多方麵的問題。調神之法概括起來可有:清靜養神、立誌養德、開朗樂觀、調暢情誌、心理平衡等方麵。每一個方麵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清靜,是指精神情誌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為神氣清淨而無雜念,方可達到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這裏的“清靜”指的是思想清靜,即心神之靜。心神不用不動固然屬靜,但動而不妄動,用之不過,專而不亂,同樣也屬於“靜”。我們所提倡的思想清靜主要是思想專一,排除雜念,不見異思遷,不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專心致誌地從事各項工作。

調養心神是養生之根本。“調神攝生,首在靜養”這種思想源於老莊道家學說,後世之人在內容和方法上不斷有所補充和發展。《靈樞·天年》中有記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由此可見養生尤重調神。調神養生要注意兩點:養靜藏神和動形怡神。

在養靜以藏神的同時,中醫養生學並不排斥順情從欲以養神。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當盡量滿足人對衣食住行及工作條件的需求,使其心誌得安,更加熱愛生活,保持樂觀的情緒。《素問·痹論篇》裏記載:“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老子恒言》則直接指出“養靜為攝生首務”。這裏的“靜”,係指要求人們保持心境的安寧、愉快和達到虛懷若穀、無私寡欲的精神境界。養靜的關鍵在於節欲。所謂節欲,係指要求人們做到對一切聲名物欲應有所節製。如果過分地貪求種種聲名物欲,如:在酒色財氣上不予節製,放縱恣為,或所欲不遂而恚嗔連連,均可導致損正折壽。

養靜藏神的機理,首先是與心的生理特性密切相關。《素問·藏氣法時論》裏有相關記載:“心欲耎”,係指心具有以寧靜、收斂、和調為貴的生理特性而言。若心火太盛,則為“諸躁狂越”,故“耎”係與“躁越”對舉言。心靜則神安,神安則髒腑氣血和調,邪亦難犯,自有益於延齡益壽。其次,養靜與機體的真氣狀態密切相關。養靜藏神,真氣無傷,抗病力強,有利於防病抗衰。

動形,包括散步、傳統健身術、體育鍛煉等內容。動形,可促進氣血流暢,舒筋活絡和協調髒腑功能活動,使人精神煥發,心曠神怡。此外,動形還有助於安眠,起到靜神的作用。尤其是人到老年期後,髒腑氣血虛衰,功能低下,神倦乏力而喜坐好臥,睡眠不寧,反應遲鈍而且性情不定。通過適當的動形活動來怡神、靜神,就顯得更為重要。

2.“七少”養生心法

人有七情六欲,憤怒、欲望以及人的言行舉止都是人生活正常的表現,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作出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不會使人發病。但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性的刺激下,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範圍,而又不能適應時,使髒腑氣血功能紊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例如怒會傷肝,直接影響著內髒,使髒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從而導致各種病證的發生。氣血逆亂會對身體不利;而過分的欲望會使人失去理智;過分縱欲會使人體正常功能失調,所以人的各種行為都應該注意要適當,過則傷身。

——少怒

怒是個人的意誌和活動遭到挫折或某些目的不能達到時,所表現的、以緊張情緒為主的一種情誌活動。怒雖然也有積極的一麵,但怒是七情中最強烈的一種情緒,常怒則傷身,表現為肝失疏泄,肝氣鬱積,肝血瘀阻,肝陽上亢等病證,會出現胸脅脹痛,煩躁不安,頭昏目眩,麵紅目赤等不良症狀。“怒不節,氣乃不固”。發怒則氣血不暢,會出現氣逆和氣滯,引起心腦血管病等多種疾病。所以善於養生的“老壽星”,無不忌怒。止怒的主要方法是“自製”。容易發怒的人遇到不順心的事,要自我克製,這樣才能修養身心,或者有意識地轉移目標,平衡穩定自己的心境,用理智駕馭情緒,或改變一下環境,使心情冷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