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運動養生法(1 / 3)

1.運動養生的原則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能塑造我們強健的身體,能增強我們抵抗疾病的能力,通過運動,還可以提升我們身體的整體素質,使我們在自然的狀態下達到養生的目的。運動養生法能夠健身、治病、益壽延年,是因為它有一套較為係統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注重強調機體內外的和諧適度,協調統一。從鍛煉角度來看,歸納起來,主要原則有三個方麵:

——掌握運動養生的要領

運動養生的練功要點是意守、調息、動形的統一。在這三個方麵中,最重要的是意守,因為隻有精神專注才可寧神靜息,呼吸均勻,引導氣血運行。三者的關係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它們以意領氣,以氣動形。所以,在鍛煉過程中,內煉精神、髒腑、氣血;外煉經脈、筋骨、四肢,使內外和諧、氣血周流,從而使整個機體可得到全麵鍛煉。

——強調適度,不宜過量

運動養生是通過鍛煉來達到健身的目的,所以,要注意掌握運動量的大小。運動量太小則達不到鍛煉目的,起不到養生的作用;太大又會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反而會使身體因過勞而受損。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記載著:“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這也說明了,適度的運動才能有益身體健康,如果過度的運動,則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害。有一家保險公司對五千名已故運動員的生前健康狀況作了調查,結果發現,其中有些人四十五歲左右就患了心髒病,有許多人的壽命甚至比普通人的壽命還要短。這是因為劇烈的運動破壞了人體內外運動的平衡,加速了身體一些器官的磨損,導致生理功能的失調,從而縮短生命的進程,出現早衰和早夭。由此看來,運動健身強調適量的鍛煉,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如果操之過急,往往欲速而不達。

——提倡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鍛煉身體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經常鍛煉而且不能間斷,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流水不腐,戶樞不蠢”,意思是說水常流方能不腐,戶樞常轉才能不被蟲蠢。這說明了“動則不衰”的道理,也強調了經常性、不間斷性的重要性。隻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能收到健身效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能達到鍛煉目的的。運動養生不僅僅是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更是一種鍛煉意誌和毅力的方式。

運動其實也是一種體驗幸福的方式。任何身體的運動,凡是可以消耗身體熱量的任何一種運動,都可以使我們的體力和精神得到放鬆,並使我們體力充沛、增強自信以及有成就感等多方麵的好處。

正確可行的運動,還要注意運動的漸進性、均衡性、對稱性、交替性、季節性、持久性等多個方麵。運動是對人體有很大的好處,但是如果盲目無度的運動卻隻會對身體有害。所以,我們需要了解運動環境,控製運動量,還需把握運動強度,這些都是運動養生的關鍵,而為自己選擇正確的運動方式,這則是運動的核心。隻有用科學的方法,正確的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才能更好的達到養生的目的。

2.易筋經

“易”是指移動、活動之意;“筋”泛指肌肉、筋骨;“經”,則是指常道、規範。顧名思義,“易筋經”就是指活動肌肉、筋骨,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從而增進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種傳統健身法。

相傳易筋經是由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者菩提達摩傳授的,梁武帝執政時期,達摩北渡到了河南篙山少林寺,向弟子們傳授易筋經。當時,隻為了緩解坐禪修煉的困倦和疲勞,所以動作多以伸腰踢腿等通血脈、利筋骨的動作為主,其動作又多以模仿古代的各種勞動姿勢為主,後來逐漸傳播開來。唐代以後,曆代養生書中,有很多與易筋經相關的記載,從而使之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健身術之一。建國之後,還有《易筋經》單行本出版,由此可見,易筋經是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所以才會被人民所接受。

易筋經因為廣泛流傳,所以其招式也各不相同,其中以易筋經十二式流傳最為廣泛。易筋經十二式的各式名稱為:一式:搗杆春糧,二式:扁擔挑糧,三式:揚風淨糧四式:換肩扛糧,五式:推袋垛糧,六式:牽牛拉糧,七式:背牽運糧八式:盤籮卸糧九式:圍關囤糧,十式:撲地護糧,十一式:屈體檢糧,十二式:弓身收糧。

在十二式易筋經中,它所設動作基本上都是模仿古代的各種勞動姿勢深化而成的。例如:春穀、載運、進倉、收囤和珍惜穀物等動作,這些都是以勞動的各種動作為基礎形態編製而成的。它主要以形體屈伸、俯仰、扭轉為特點,來達到“神筋拔骨”的鍛煉效果。所以,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種是一種可以很好的糾正身體的不良姿態的方式,它可以促進肌肉、骨骼的生長發育;而對於年老體弱的人來講,經常練習此功法,則可以防止老年性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調整和加強全身的營養和吸收,對各種慢性疾病的治療,以及延緩衰老都很有益處。

易筋經還是集意念、呼吸、動作為一體的一種功法,特別重視意念的鍛煉,活動中要求排除雜念,聚精會神,通過意識的專注,以達到“動隨意行,意隨氣行”的狀態,還可以用意念調節肌肉、筋骨的緊張力。其獨特的“神筋拔骨”運動形式,可以使肌肉、筋骨在動勢柔、緩、輕、慢的活動中,得到有意識的神、拉、收、伸。

長期練習此功,可以使肌肉、韌帶富有彈性,增強收縮和舒張能力,從而使身體的營養得到改善。與此同時,還可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五髒六腑調和,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當然,這需要長期鍛煉才能收到很好的功效,隻有堅持不斷的練習才可以達到使肌膚潤澤,容顏光彩,耳目聰明,老當益壯的功效。

易筋經練功要領要注意把握:精神清靜,意守丹田;舌抵上齶,呼吸勻緩,用腹式呼吸;靜結合,柔剛相濟,身體自然放鬆,動隨意行,不要緊張僵硬;用力時應使肌肉逐漸收縮,達到緊張狀態,然後,緩緩放鬆。每一點都很重要,不可忽視。

3.十二段錦

十二段錦又稱“坐式八段錦”,形成於明代。最早出現在朱權編撰的《瞿仙活人心法》和冷謙的《修齡要旨》中,它非常巧妙地結合並吸收了明代以前功法中的一些典型單式,而使其成為傳統內氣功中最富代表性,也是流傳較廣的功法。

十二段錦的顯著特點是動靜結合,動作輕柔優美,舒緩大方。它的練習方法多種多樣,包括了導引、存想、行氣、按摩等練習方法。十二段錦中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很重要的不同功效。經常練習,對身體很有好處。

第一式:握固冥心

兩腳自然交叉盤坐,兩手微向上抬翻掌,手心向上,大拇指內扣,其餘四指再卷握,握好後翻腕,拳心向上,輕放於兩膝,閉目凝神,摒棄一切雜念,調勻呼吸。它要求握拳要柔緩,緩中見穩,頭要正,腰要直。此式有固神氣、養內髒的作用。

第二式:叩齒集神

坐式不變,緩緩開目,上下牙齒相叩36次,叩齒完畢後,兩手向上抬起,十指交叉抱於腦後,以鼻吸鼻呼,細微勻長,意念中暗數鼻吸9次。叩齒時張口不可過大。叩齒有助健齒健腎,而且有聚氣聚神、調節腦神經係統功能的作用。

第三式:天鼓聲聲

鬆開交叉的手,以掌輕壓兩耳,以食指疊在中指上,再用力彈擊,此時耳內如聞擊鼓聲。左右交叉彈擊二十四次,共聞四十八聲。手指彈擊玉枕穴,為脈所之處彈擊要有力。此式可清腦明誌,提高聽覺能力,而且還有健腎功能。

第四式:擺撼天柱

兩手下落,十指交叉置腹前,目視掌指交又處,調勻呼吸,同時以脊柱為軸,身體左擰,雙手隨之各左下方盡力推,目光隨手而行,意念中如推重物,深吸氣,身體放鬆複正,再擰身右推,左右對稱24次。擰身推手時,雙腿不可挪動,仍保持平穩,手掌推壓時,全身用力,周身一氣。利用氣息鼓蕩脈通,可以治頭痛以及風濕。

第五式:龍行虎奔

鬆開交叉雙手,大拇指與中指尖相合,兩掌手心向上放到膝上,舌頂仁齶,意念內關,將口內津分作3次吞咽人腹,吞咽時以目光內視,並以意念相隨送至臍下丹田。吞咽津液時要以意氣相隨。“龍”即津,“虎”為氣,津下去時氣亦隨之,故稱“龍行虎奔”。練習中口內產生的津液,吞咽入腹可滋養內髒。

第六式:背摩精門

以鼻深吸一口氣,合齒閉注,兩手相對搓熱,分開後輕貼於腰兩側腎盂穴上,片刻後上下緩緩搓揉,同時徐徐從鼻中出氣,意念中氣貫腎髒,上下各搓9次,再以兩掌輕貼腎盂,凝神靜養。兩手貼於腰兩側緩緩搓揉。腎為命之源,腎盂又稱精門,為人體生命活動能源所在。此式有補腎健腎效果,對於神經衰弱、耳鳴頭暈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第七式:火運臍輪

雙手相疊於丹田,閉目調息,意念存想體內,引自然之氣燒丹田,有熱感時,細細從鼻放氣,反複做3次。摒除雜念,以意領氣,柔和自然。丹田為人體氣源,氣運丹田為人體內丹術之法,以人體精氣為固,與神意結合,從而旺盛生命力。

第八式:搖轉轆轤

雙手鬆握拳,平端身體兩側,右臂保持不動,左臂劃圓,先順時針向前,再逆時針向後,各9圈,如搖轆轤;左臂保持不動,右臂劃圓,前後各9次拳向後時吸氣,向前時呼氣,兩拳略高於肩,沉肩墜肘,意念中將自己溶於自然之中,練習完畢,收手安坐。雙臂劃圓時,要均勻連貫,意念中如天地之氣合於一身。練習一段時間後,手上會有阻力感。此式可開胸、除濁氣,還可治療肩周炎等。

第九式:舒足托掌

兩腿平伸向前,手輕扶膝蓋,靜神調息,雙手交叉,手心各上置於頭頂,緩緩向上托起,隨之細細呼氣,再穩穩落下,同時吸氣,如此反複托收9次。托掌時意念中如托巨球,以腰助力,全身配合。此式有理全身之氣,仲筋拔骨,通合上下之效。

第十式:俯身攀足

兩手輕扶膝蓋,意在兩掌,先由外各內,再由內向外,各揉按9次,雙手沿腿部內側前推,上體隨之緩緩俯身,手握腳心湧泉穴,頭部盡量下低,起身時吸氣,前俯時呼氣,反複5次,意念中頭頂百會與湧泉相合。俯身時頭晝下低,動作配合呼吸,並與意念相合。周身完整如一,渾然貫通。運氣揉膝,防治下肢疾患,進而增強全身活動功能。

第十一式:鼓漱吞津

盤腿靜坐,兩手平放膝上,漸漸將意氣收回體內,作順腹式呼吸數次,舌頂上顎,至津液產生,舌在口中攪動9次,鼓漱36次,津液漸漸增多,將其分作3口,緩緩吞咽人腹,以意相隨,送至丹田,如此反複2遍,共吞6口。舌抵上顎,不可過於用力,攪舌應柔緩均勻。此式可使全身氣脈調勻。

第十二式:河車搬運

兩手上下相疊,大拇指指尖相對,掌心空圓,輕合於小腹,意念存想於丹田,覺有溫熱感時,便引氣循任腎二脈循行,如此反複周行3次。手相疊,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以意領氣時應柔和自然。此式有通經暢氣之功,除疾患之效。

4.八段錦

八段錦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健身術,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它已有八百多年曆史。早在南宋時期,就已有《八段錦》專著。八段錦是由八種不同動作組成的健身術,所以名為“八段”。由於這種健身動作可以強身益壽,祛病除疾,而且效果非常好,有如展示給人們一幅絢麗多彩的錦鍛,所以稱為“錦”。

明代以後,在有關養生專著中,多有記載,例如《修齡要》、《遵生八箋》等書中,都有八段錦的的相關內容。清代有人在《衛生要求》中,將八段錦略加改編為“十二段錦”。此外,還有“文八段”和“武八段”即坐式和立式等不同形式。為了使八段錦便於推廣和流傳,也有人將其編成歌訣,使其便與記憶。因為八段錦不受環境場地限製,隨時隨地可做,且招式簡章易記易學,運動量適中,老少皆宜,而強身益壽作用顯著,所以一直流傳至今,仍是廣大群眾所喜愛的健身方法。

八段錦屬於古代導引法的一種,它是形體話動與呼吸運動相結合的健身方法。活動肢體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經絡;與呼吸相合,則可行氣活血、周流營衛、斡旋氣機,經常練習八段錦可以起到保健、防病治病等養生作用。

八段錦對人體有很重要的的養生作用,這從它的歌訣中就可以看出。例如“兩手托天理三焦”,就說明雙手托天的動作,對調理三焦功能是有益的。因為兩手托天,使得全身伸展,又伴隨深呼吸,有助於三焦氣機運化,對內髒也有一定的按摩、調節作用,可以達到通經脈、調氣血、養髒腑的效果。同時,還對腰背、骨骼有良好的作用。其它如“調理脾胃單獨舉手”、“搖頭擺尾去心火”等等,都是通過宣暢氣血、展舒盤骸以達到養生之目的。八段錦的每一段都有鍛煉的重點,而綜合起來,則是對五官、頭頸、軀幹四肢、腰、腹等全身各部位均進行了鍛煉,對相應的內髒以及氣血、經絡起到保健、調理作用,是機體全麵調養的健身功法。

練習八段錦的要求:呼吸均勻,要求做到白然、平衡、腹式呼吸;意守丹田,要求精神放鬆,注意力集中於臍;柔剛結合,要求全身放鬆,用力輕緩,切不可用僵力。八段錦是包括八節連續的健身法,具體內容為:

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

調理脾胃需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

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

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

另外,還有一種坐式的“八段錦”,為明代冷謙所編,具體內容為:

叩齒三十六,兩手抱昆侖。

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微擺撼天柱,赤龍攪水津。

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

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

叉手雙虛托,低頭攀足頻。

河車搬運訖,發火遍燒身。

5.延年九轉法

延年九轉法是以自我按摩為主的組合動功。本法載於清初方開手輯的《頤身集》中。具體練法如下:

第一式:以兩手中三指按心窩,由左順摩圓轉21次(見下圖)。

第二式:以兩手中三指由心窩順摩而下,且摩且走,摩至臍下高骨為度(見下圖)。

第三式:以兩手中三指由高骨處向兩邊分摩而上,且摩且走,摩至心窩。兩手交接為度(見下圖)。

第四式:以兩手中三指由心窩由下,直推至高骨,共21次(見下圖)。

第五式:以右手由左繞摩臍腹21次(見下圖)。

第六式:以左手由右繞摩臍腹21次(見下圖)。

第七式:左手置左邊軟脅下腰腎處,大指向前,四指托後,輕輕捏定;右手中三指自左乳下直推至腿夾21次(見下圖)。

第八式:右手置右邊軟脅下腰腎處,大指向前,四指托後,輕輕捏定;左手中三指自右乳下直推至腿夾21次(見下圖)。

第九式:推畢盤坐,以兩手握固分按兩膝上。兩足十趾亦稍勾曲。將胸自左轉前,由右歸後,搖轉21次。畢,又照前自右向左搖轉21次(見下圖)。

全法非常精妙,例如搖身向左,即將胸肩搖出左膝,前向即搖伏膝上,向右即搖出右膝,向後即弓腰後撤,總不以搖轉滿足為妙。不可急搖,休使著力。凡揉腹時,須凝神淨慮。於矮枕平席,正身仰臥,齊足屈指,輕揉緩動,將每一圖做完為一度。每逢做時,連做七度,做完之後,遂起坐搖轉二十一次,按照這樣,清晨睡醒時做,稱之為早課;午申做,為午課;晚間臨睡時做,則為晚課。最好每天三課都要做,倘若有事,早晚兩課必不可少。剛開始練習時,一課三度;三日後,一課五度;再三日後,一課七度。無論男女老少,都很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