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氣功養生的原則
氣功養生是指通過傳統的氣功方法進行自身行氣鍛煉,從而達到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延緩衰老的目的。通過調心、調息、調身使身心融為一體,營衛氣血周流,百脈通暢,髒腑和調,從而達到強身保健目的的傳統養生方法。在氣功的三調之中,調心意在於控製意識、鬆弛身心;調息意在於均勻和緩、深長地呼吸;調身意在調整身體姿勢,以輕鬆自然地運動肢體。
氣功養生的運用並不隻有中醫一家,還有佛家、道家都有相關運用。但是,無論是哪一家所用,從養生的角度來看,沒有什麼很大的區別,它們都能起到平衡陰陽、補充氣血、疏通經絡的功效。傳統的氣功養生方法是通過自身行氣的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抗病防老之目的,隻要能長期堅持,就能達到延年益壽的作用,這種養生益壽的方法,稱為氣功養生。
中國氣功曆史悠久,流派多,內容豐富。自先秦到清代,有氣功文獻數千種。氣功是中醫的寶貴遺產之一。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和疲勞、疾病、衰老進行鬥爭的實踐中,逐漸摸索、總結、創造出來的一種自我身心鍛煉的攝生保健方法。它不僅曆史悠久,而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數千年來,它對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起了重要的作用。
氣功是著眼於“精、氣、神”進行鍛煉的一種健身術,其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等方法來調整精、氣、神的和諧統一。調心則意念專注,排除雜念,寧靜以養神;調息則呼吸均勻和緩,氣道暢通,柔和以養氣;調身則經絡氣血周流,髒腑和調,故而做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通過係統的鍛煉,可使“精、氣、神”三者融為一體,以強化新陳代謝的活力,使精足、氣充、神全,體魄健壯,生命自然會延長,從而推遲衰老。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在氣功鍛煉的過程中,調身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鬆,有利於中樞神經係統,尤其是交感神經係統緊張性的下降,所以可以誘使情緒得到改善。
調心,意守以至於人靜時對大腦皮層有調節作用,可使大腦皮層細胞得到充分的休息;亦能對外感性有害刺激產生保護作用。所以,煉功中出現的呼吸抑製、交感神經抑製和骨骼放鬆等,是生理上的“內穩定”,是人體內在運動最正常的時刻,可使大腦的活動有序化,則會大大提高及細胞的活動效率,使大腦的潛力得以發揮,更好地開發人的智慧。所以說,氣功可以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益壽延年。
練功要點氣功的門派較多,從功法上,大致可分為動、靜兩類。靜功即在練功是要求形體不動,如坐功、臥功、站功等;所謂動功,即在練功時,形體做各種動作進行鍛煉,即通常所說“內煉一口氣,外煉筋骨”。
無論是動功還是靜功,在練功的基本要求上,大致上都是基本相同的。練習氣功要循序漸進。在短期內學習一些基礎知識,掌握一些基本要領、方法是可能的,但是要想練得很好,就不是一時之間就能夠做到的,這需要有一個過程。在練習過程中一般容易有兩種偏向,一是急於求成,練得過多、過猛;一是鬆懈散漫,放任自流。所以,練功者必須培養堅忍不拔的毅力,多下苦功,克服鬆懈情緒。同時,還要強調按客觀規律辦事,循序漸進,克服急於求成的想法。人體內部的變化是逐漸產生的,不可操之過急。隻有持之以恒,才會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無論是用哪種方式鍛煉氣功,都能達到養生的作用。各種氣功的鍛煉方法所要遵循的原則都是相同的。準確掌握鍛煉氣功的原則,不僅有助於氣功質量的提高,還能夠消除鍛煉者在練習氣功中產生的一些不多餘的顧慮。氣功養生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六點:
——身心放鬆與心境安寧
在練習氣功的時候,“鬆靜自然”是氣功的基本要求之一。身心放鬆也有內外之分,內部放鬆要求練習者應該消除呼吸、意念方麵的緊張,而外部放鬆則是要求練習者身體四肢和肌肉都要處於放鬆的狀態。此外,練習氣功還對靜有特殊的要求,主要體現在思想、意念等心境方麵的寧靜,即所謂的“外靜不如身靜、身靜不如心靜”。
——動功與靜功相結合
從體力上來講,能動的人應多練動功;體力差的人可以少練動功;但練習動功也應以不過度疲勞為度從病情上講,病情重的人應以靜功為主,適當結合動功;病情輕或正處於康複階段的人,應適量增加動功。從心境土講,不易人靜者,應先練動功,再逐漸練習靜功。從時間上來講,清晨宜先靜後動;晚上宜先動後靜。
——練養兼顧
氣功亦注重練功與合理休息、調養的兼顧,這對於體質差或重病、慢性病人來說極其重要。練與養的合理兼顧,能夠更好地發揮兩者之間的促進作用、正所謂:練而不養,神氣耗傷;練養相兼,功進年延。
——意念和呼吸相配合
一方麵,練功中不要過分通過主觀作用調整呼吸,比如故意拉長呼吸等,應在情緒安寧、注意力集中的基礎上逐漸調整呼吸。另一方麵,也不要過分注重練功所出現的良好感覺,對於這些感覺應順其自然,不要將注意力過分集中於此,以免影響練功的整體效果。
——姿勢準確以及動作靈活
練功要求練習者必須姿勢準確、動作規範,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練習之初,若不能掌握準確、規範的練功動作,一旦定型則很難改正。另外,在注怠動作規範的同時,要注意動作應不僵不硬、舉止靈活,以免僵硬動作導致過度疲勞而難以使練功持續進行。
——循序漸進與持之以恒
循工序漸進要求練功者應遵循由初級至高級的漸進規律;持之以恒則要求練功者必須長期堅持不懈。練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功效更是通過練功時問的積累而逐漸顯現的,因而隻有在持之以恒的練習中才能收獲最好的練功效果而循序漸進則是持之以恒的基礎,山淺人深地練習才能堅定練習的信心,反之則會練練停停、一曝十寒。
經過研究表明,氣功所具有的良勝作用非常顯著,在心理效應、生理效應、生化和免疫等方麵,以及物理效應方麵都能夠起到不同程度的有益作用。對於人體來講,氣功對人體所產生的件理作用和心理作用,對於人體健康的意義非常重大。氣功對人體的呼吸係統、心血管係統和神經係統的生理作用最為顯著。同時,氣功對於人體的消化係統、內分泌係統、免疫功能等方麵均有一定的良性作用。調心是氣功三調中最重要的一個操作內容,因而人氣功對神經係統的作用在氣功的現代科學研究中亦,占有重要位置氣功對於人體高級神經功能具有修複和調整的作用;同時,氣功有利於智能的開發、感知能力的提高、植物神經功能的調整和神經介質代謝水平的改善。
在氣功鍛煉過程中,無淪是調心,還是外氣治療,都與現代心理治療有著密切的聯係修練氣功所追求的虛無境界,有助於人們淡泊、寧靜之心的保持鍛煉氣功時平和、安詳的心理狀態,對於人體的身心健康亦有著良好的調節作川經過對氣功鍛煉者和未練習氣功者運川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艾森克人格問卷、心理衛生自評量表、抑鬱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等多種量表所進行的對照心理測試結果表明,氣功鍛煉者在人際關係、抑鬱、焦慮、疑病、癔病、病態人格、神經衰弱等多項指標方麵,都較未練習氣功的對照組人群有明顯差異。
氣功鍛煉不僅能對一人的產生理健康起到與顯著的保健作用,且有助於鍛煉者良好人格的形成。修習氣功所追求的虛無境界,對於現見代追求物質、名利的人們來說,亦是一種非常有益的提示,隻有保於寺淡泊、寧靜的心態,放棄對物質的過度追求,才能保持身心健康,才是養生的正道。
2.行氣玉佩銘
《行氣玉佩銘》是戰國初期的關於練氣功的作品,銘文言簡意賅,寥寥數語,把練氣功,運行真氣的“第一回合”的全過程表達的清清楚楚。這表明當時的氣功水平達到了相當的境界。《行氣玉佩銘》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氣功理論文物資料,據考為戰國後期的作品。
全文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其大概意思為:練氣功是改善、促進、增強真氣在體內運行的狀態,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各種特異功能也是在此基礎上,通過一定的鍛煉而產生的。練氣功的入門方法很多,其中比較穩妥的方法之一,是從中宮入手。《行氣玉佩銘》所載方法“行氣”,開始意念集中於中焦——中脘部。中焦是氣血生發之所,通過細而深長的呼吸運動,可以激發中焦的功能,如是氣血的生發必然旺盛,中焦產生了熱感,說明真氣已溫煦充沛於中焦,這就為練氣功奠定了氣血的基礎。爾後,呼吸運動逐漸加深,熱感也逐步下降,延伸到下焦。下焦是真氣發生之所,不僅供給、調劑真氣的運行,而且對真氣有翕攝作用。
“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此段中,意念集中於丹田、氣海處。該處是“五髒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神定於此則精不搖而固,精固則化生真氣使之日充,於是小腹部熱感逐漸形成熱氣團,氣團日益增大,內壓亦日趨增長。氣團增長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沿任脈下行,衝開陰蹻庫——會陰穴,而後退行督脈,撞開三關,上達於腦。如是則精化氣,氣化神,神位於上元腦海,主宰一身之生生化化。而人體從外界攝取的營養物質,則“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存於下焦而為生身之本,這一規律順之可以長生,逆之則中壽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