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做到真正健康飲食,必須懂得科學飲食的知識。以下是筆者為教師朋友們總結的教師日常飲食常識:
(1)飲食要定時
定時進食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按照一定時間有規律地進食,能使人體建立起條件反射,可以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有節律地進行活動。每當接近吃飯的時候,胃腸便開始分泌消化液,飲食之物則可在體內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並將營養輸布全身。如果隨意進食,不分時間,就會使腸胃長時間工作,得不到休息,以致打亂胃腸消化的正常規律,使消化功能減弱,從而導致食欲減退,影響健康。我國傳統的進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嚴格按時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定時習慣,則消化功能健旺,於身體健康大有益處。
(2)飲食要定量
人體每天均需攝入一定量的食物,以維持生命活動的需要。如果攝入量不足,人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就會影響健康,甚至會滋生各種疾病。反之,如果攝入量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亦可損傷脾胃功能,引起疾病。因此,飲食要定量。正確的方法是根據自己平時飲食的量來決定每餐吃多少。一般而言,每餐以七八分飽為宜。
(3)飲食要葷素搭配
葷,指動物性食物;素,指植物性食物。葷素搭配在一起,能夠使營養素種類齊全。
雞、鴨、魚、肉等動物性食物含脂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以及鐵、鈣、鋅、錳等營養素。
在稻穀、薯豆、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米薯類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纖維素、水溶性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蔬菜水果類含有豐富的多種維生素、食物纖維素以及礦物質等營養素。
可見,將葷素混合在一起食用,就可以從中攝取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食物纖維素、脂溶性維生素等營養素。也就是說,葷素搭配是營養素種類較為齊全的理想的膳食模式。
(4)飲食宜細嚼慢咽
進食時應從容緩和、細嚼慢咽,這對消化有很大幫助。因為在細嚼慢咽過程中,使口中唾液大量分泌,能夠幫助胃的消化。同時,細嚼使食物充分磨碎,減輕胃的負擔;慢咽能避免急食暴食以及吞噎、嗆逆現象的發生。
(5)飲食宜專致愉悅
《千金翼方》雲:“食勿大言。”說明古人主張進食時要專心致誌,集中注意力,不可一邊吃飯一邊思考其他事情,或邊看書報邊吃飯等,如此心不在“食”,既影響了食欲,又不利於消化吸收,久之還會引起胃病。
樂觀愉快的心情可使人食欲大增,並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反,如果在憂愁、悲哀、憤怒等情況下勉強進食,會妨礙脾胃納運功能,出現食欲不振或脘腹脹滿疼痛等症。所以,古有“人之當食,須去煩惱”之說。
(6)飲食宜幹稀平衡
所謂幹,指米飯、饅頭、花卷、餅、麵包、糕點等;所謂稀,指粥、湯、奶、豆漿等。幹稀平衡主要體現“稀”的作用上。
幹稀搭配在一起,粥、湯、奶、豆漿對食物消化有特殊作用。首先,能夠濕潤口腔和食道,使進食順暢。其次,粥作為半流質食品,能夠刺激口腔分泌睡液和刺激胃分泌胃液,因而有利於對幹食的消化吸收。
幹稀搭配進食能夠更多地吸收一些營養素。如饅頭(或花卷)配玉米糊,窩頭配大米粥,紅薯配小米粥,窩頭配麵湯……都能夠起到蛋白質互補作用,提高了蛋白質的利用率和生理價值。粥能夠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等維生素。米飯或麵食配湯,如配海帶湯,可以攝取更多的碘;配魚湯,可以吸收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吃飯喝湯與吃“湯泡飯”是兩回事。核心是“湯泡飯嚼不爛”,因為湯和飯混在一起,食物在口腔不等嚼爛就隨湯一起咽下去了。由於舌頭上的味覺神經沒有受到充分刺激,胃和胰髒分泌的消化液不多,吃進的食物不能很好的被消化吸收,因此吃“湯泡飯”不是好習慣。
(7)飲食宜“看天吃飯”
濕潤偏熱天氣:空氣濕度高於60%,氣溫在20℃~30℃。我國許多地方的春季具有這種天氣特征。在這種天氣下,人體的新陳代謝較為活躍,很適宜食用蔥、麥、棗、花生等食品。同時還要適當補充維生素B,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如筍、菠菜、芹菜、薺菜等。古人認為,春發散,宜食酸以收斂,所以春季要注意用酸調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春天裏的韭菜以它獨有的清香、鮮美,成為千家萬戶的佐餐佳品,而韭菜的營養則可以與一些肉食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