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合理的進餐,一方麵要講究營養平衡,另一方麵還要講究吃哪些食物能夠給身體正常秩序帶來正麵影響,而不是負麵影響。這裏所說的影響,單指對人體體內酸堿平衡的影響。
健康人的體液有的是酸性有的是堿性,但絕大多數是弱堿性的。如血液PH值7.35~7.45,呈微堿性;膽汁PH值7.4,呈微堿性;小腸PH值7.6,呈現堿性;胰液PH值7.8~8.4,呈堿性;大腸液PH值8.3~8.4,呈堿性;胃液PH值0.9~1.5,呈強酸性;尿液PH值5.5~6.0,呈酸性。
人體體液恒定在各自的酸堿度範圍內,就是正常的酸堿平衡狀態。通俗地說,人體體液該酸者酸,該堿者堿,並且保持各自的PH值,就是人體體液呈酸堿平衡狀態。
人體細胞在體液呈弱堿性時活性最強,特別是血液保持PH值7.35~7.45呈微弱堿性是人的身體健康的重要標誌。一旦血液PH值小於7.35,即向酸性方向進展一點點,也將會出現輕微酸中毒症狀,期待血液PH值小於6.8,即血液呈弱酸性時,將會出現嚴重酸中毒症狀甚至危及生命。當然,血液也不能呈現堿性。當血液PH值大於7.45時,即向強堿性方向移動,將會出現堿中毒症狀。若血液PH值大於7.8時,將會出現嚴重堿中毒症狀甚至危及生命。可以說,人體體液保持恒定的酸堿平衡狀態,是保障身體健康的一個絕對必要的條件。
在日常生活中,最有可能影響人體體液酸堿平衡的是食物。這是因為食物有酸性和堿性之分。一般說來,米、麵、肉、蛋、油、魚、蝦、貝、花生等屬於酸性食物;蔬菜、水果、紅薯、土豆、豆漿、牛奶、海帶等屬於堿性食物。無論是酸性食物還是堿性食物,如若長期的單一地過量食用,都會引起血液酸度升高或者堿度升高,最終導致患病。就實際而言,人們常常偏愛大魚大肉等酸性食物,因而引起體液酸堿平衡向偏酸方向傾斜,特別是引起血液酸度升高,即使體液趨酸化。
國外有科學家斷言:“百病皆從體液趨酸化開始。”血液一旦趨向酸性,就會增加鈣、鎂等元素的消耗量,嚴重時會引起缺鈣等病症;還會使血液黏度增大,引起酸中毒。兒童發生輕度酸中毒易患皮膚病、軟骨症、神經衰弱、疲勞倦怠、胃酸過多等疾病;中年人發生輕微酸中毒,會整天身體不適,感覺疲倦;老年人發生輕微酸中毒,易患神經痛、高血壓、糖尿病、胃潰瘍、腦溢血等疾病。如嚴重酸中毒,無論老年人、中年人還是青年人,都有生命危險。所以,傳統養生學認為,“適量配生理性堿性食物,可望少年益智、中年強身、老年添壽。”
英國和加拿大學者報告說,腦PH值偏堿,是飲食能夠健腦益智的重要因素。智商在腦PH值偏堿時較高,恰好與人類健康長壽需要弱堿性內環境相一致。
科學研究發現,當人體體液的PH值正常時,體細胞和免疫細胞的活性最強,能夠吞噬和消滅癌細胞,而在酸性體液環境中,免疫細胞的吞噬及識別功能下降,內分泌功能發生紊亂。科學研究還發現:癌細胞周圍體液PH值為6.85~6.95,呈弱酸性。癌細胞在酸性體液環境中易生長與擴散。科學研究還發現:人體體液的PH值每下降0.1單位(即趨向酸性0.1單位),胰島素的活性就下降30%,因而增加II型糖尿病發病的危險。現在醫學證實,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動脈硬化、痛風等,都與吃肉吃出來的“酸性體液”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