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內外共擔
封麵文章
2015年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適應“新常態”的挺進之年。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財政工作怎樣更有力度更有作為,檢驗著財政人的擔當和智慧。
“四座大山”
一是持續增收難以為繼的壓力。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財政收入增長也一路輝煌。從我市近十年情況看,財政收入基本保持兩位數增長,最高達30 %。但是近年來,收入增長乏力的趨勢日益明顯,特別是去年以來,隨著經濟中低速增長成為常態,財稅收入也進入了低速增長的軌道。數據顯示,2014年,我市一般公共財政收入雖然增長9%,但其中常規性稅收增長僅占3.9%,支撐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是一次性的政府性稅收。與此同時,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土地財政也已基本走到盡頭。新的一年,宏觀經濟走勢的改觀和實體經濟的回暖還將經曆一個過程,稅收低位運行必將持續,財政挖潛增收的空間很小。
二是支出管理積重難返的壓力。當前,雖然財稅收入增速明顯回落,實際可用財力增長緩慢,但財政剛性支出需求卻不斷增加,特別是在這幾年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高歌猛進的大背景下,各級各部門大多心熱手癢,熱衷大幹快上,政府支出盤子越來越大,尤其是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較大的政府專項資金,曆年來不斷增長,據統計,我市去年政府和部門各類專項資金達27億元,占到財政總支出的33%,且多頭管理、重複設置、“天女散花”等弊病日益顯現,財政支出碎片化、部門利益板結化問題日益嚴重,大大加劇了財政收支矛盾。如何跳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怪圈,有效加強支出管理,保持財力收支平衡,已成為確保基層財政安全平穩運行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是債務運作支撐乏力的壓力。多年的快速發展,使各級地方政府積累了雄厚的實力,也形成了大量的債務,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勢在必行。去年,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43號文),對政府性債務管理作出了嚴格規定,也徹底改變了政府性債務運作的規則,傳統的政府融資渠道已被堵死。可以預見,《意見》出台後,相當長時期內政府性債務餘額仍將呈增長態勢。在建設資金需求和地方財力供給矛盾非常突出的情況下,如何確保政府性存量債務安全平穩運行,如何保證新增政府投資項目的資金需求,對於各級政府尤其是財政部門來說,是難度極大的考驗。
四是深化改革任務疊加的壓力。今年是全麵深化改革從破題期進入實戰期的關鍵之年,財政麵臨多項深化改革的任務,如完善全口徑預算編製,開展預算績效管理,全麵推進預決算公開,清理規範稅收優惠政策,探索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製,研究編製三年滾動財政規劃,等等,作為基層政府和財政部門,如何有序合理推進這些改革,如何確保改革和穩定、發展的平衡,任務很重、壓力很大。
設法過冬
第一、要真正確立財政“緊約束”的理念。財政必須始終是“緊約束”,政府應該永遠過“緊日子”,這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題中應有之義。以往我們強調過“緊日子”,很大程度上是將其作為克服財政困難的權宜之計,似乎形勢好轉了就不必如此,這是財政支出管理時緊時鬆、總體寬鬆的重要原因,導致一些部門和單位“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崽賣爺田不心疼”,大手大腳成習慣。經濟新常態下,珍惜和用好納稅人的每一分錢,過“緊日子”,抓“緊約束”,也理應成為政府決策施政、財政運行管理的新常態,唯其如此,才能從源頭上消解財政運行的壓力和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