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減稅雙重悖論
封麵文章
扶上馬,送一程。
這已經不是一句很新鮮的話。可以說,全國各地對於小微企業、科技創新企業、作為當地的支柱財源型企業……都是抱持著這樣的一種態度行事。
有意思的是,我們在全國各地采訪到的許多企業,依然還在叫苦。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雖然全國各地都宣稱在2014年裏為中小企業稅收減免了一個龐大的數字,但財政收入依然在穩步上升。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大致有兩種:當地企業發展狀態良好,減稅沒有增長快。或者,號稱減稅的這些錢,原本就不在收取的範圍之內。
而同時喊著要為企業減負和應收盡收兩種截然相反口號的地方政府,自身又是另一種矛盾。
到底哪些稅減了,哪些沒有減,哪些又該減沒減?又有哪些是地方政府根本不願提及的?
放小不放大
宏觀稅負約等於企業稅負,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一直堅持的觀點之一。因此研究宏觀稅負的降低,與研究企業稅負的降低異曲同工。而占到企業稅負最大比例的稅收,就是增值稅。但放眼望去,過去一年來各地對於增值稅的調整是“意料之中的謹慎”。
在記者采訪到的財政部門中,多數地方財政也證實了這一點。相對於牽一發而動全身,“動一個百分比都要全市開大會”的增值稅來說,其他一些長期不征的稅種,或者是一些法定存在,但適用性較小的稅負動起來相對容易得多。例如中小企業所得稅、印花稅,以及一些內陸省市的關稅等等。
而問題就在於這些稅收基數較小,但一直存在的稅種上。2014年全年,除尚在研究的資源稅和稅收基數已經小到一定程度的印花稅外,其他對地方財政收入影響較大的稅種均沒有很大變化。例如在企業所得稅方麵,一些地方政府將免征(緩征、返還)範圍從原有的範圍擴大,但擴大的範圍並未出乎意料(例如將企業所得稅的免征範圍從月流水兩萬的小微型企業擴大到月流水三萬等)。
而這與現行的稅收政策有不可脫離的關係。地方政府遲遲不對增值稅“下手”,除了有“營改增”工作尚未完成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外(全麵“營改增”工作將於2015年年底完成),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地方財政和地方政府都無法承擔大幅度減稅給地方財政收入帶來的巨大衝擊。
所以,“放小”是必然,“不放大”顯然也是迫不得已。
看起來很美?
在稅收減免中有幾個數字和文字,也是“看起來很美”,但實際效果甚微的操作模式。
其一是空轉空減。所謂“空轉”,是指地方的一些“無效稅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關稅、資源稅、房地產稅等地方有較大自主權的稅種,這些稅種理應應收盡收,但因為各種原因,例如地方性財源扶持政策等,這些稅種長期以來並未開征,隻是在財政預算中“空轉”了一次,而減去這些稅收,並不會對地方財政收入產生任何影響(但會影響GDP等數據),在數據上又往往“數額巨大”。雖然這種做法是玩了一個數字遊戲,但從另一個角度講,長此以往,從客觀上也是對地方稅收水分的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