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移的智慧
財道
近日,北京市正式印發《北京市市級項目支出事前績效評估管理實施細則》,標誌著北京市初步構建形成預算績效管理工作事前環節的製度體係。
北京市級項目支出事前績效評估(以下簡稱事前評估)是指財政部門根據部門戰略規劃、事業發展規劃、項目申報理由等內容,通過委托第三方的方式,運用科學、合理的評估方法,對項目實施的必要性、可行性、績效目標設置的科學性、財政支持的方式、項目預算的合理性等方麵進行客觀、公正的評估。
在財政支出上,各方麵通常比較關心和擔心的是錢沒有花對地方或是好事難辦好。這就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防止把好事辦壞,或者防止沒有把好事辦好;二是如何把好事辦好,或者說,如何把好事辦得更好。前者,對政府而言是一個底線;後者,是政府的一個目標。因此要管好財政資金,強化績效理念不可或缺。新的預算法,多處強調了“績效管理”。
北京市財政局以“政府性平台配置”的辦法,改變原有的製度頑疾。此舉在於,當國內大多數地方的績效評價還在側重於事後階段的時候,北京已經著手把預算績效管理的關口前移,從製度的發起端開始設置科學民主的平台機製。
北京財政局引入事前評估工作,並把其作為績效目標管理的重要內容,政府預算決策的重要改革舉措。事前評估工作旨在預算編審環節引入社會監督,推行科學民主決策,建立“參與式預算”機製。通過評估,進一步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高政府理財和公共服務水平,有利於推進“責任政府”、“陽光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
如何讓錢真正花出效益?記者采訪了北京市財政局局長李穎津,他認為引入預算績效管理的理念和手段,能夠切實保障財政資金使用績效。預算績效管理是一個綜合係統,包括績效目標管理、績效過程監控、績效評價、評價結果反饋應用等具體的內容,通過有效的全過程的預算績效管理控製,保證財政資金實現最大的效益。這其中,績效目標管理是最基礎的前置條件。目前,北京市財政局推行的事前績效評估改革,就是在績效目標管理環節,探索“參與式預算”,引入科學民主化的評估手段,充分論證財政資金的預期效益和績效目標,在預算編製的最前端,對資金效益進行有效控製。“事前科學論證,事中有效監控,事後績效評價,評價結果有效應用”,形成一個真正的閉環機製,如此一來,讓“績效”的理念和管理手段融入到整個預算管理的全過程,最終,通過預算績效管理,在決策的同時充分考慮結果,把它培養成一種習慣,在公共部門逐步形成一種共同價值觀和執行文化,保證納稅人的錢能夠花出最大的效益。
北京市財政局績效考評中心副主任王罡告訴記者,目前北京市財政局開展事前績效評估和績效評價工作主要采取社會第三方評價,相對內部評估而言,第三方評估能夠不帶偏見,比較客觀。評估者是掌握評估方法的專家,能夠保證評估的質量,客觀評價預算執行的是非功過,相對來講,評價結論天然帶有客觀公正。但是第三方評估獲取資料困難,結論也不易受到重視,而且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由於評估者存在評估經費的製約,評估者一旦犧牲原則,反而會做出不科學不公正的評估結論。因此可以看出,強化第三方評估,建立科學的第三方評估方法和機製,應該是未來預算績效評估的努力方向。近年來北京市財政局著力打造具有績效管理服務能力的社會第三方中介機構,培養一批具備績效管理專業能力的專家隊伍,強化績效研究能力,建立了專家庫和各項管理製度,確保第三方評價更加客觀、專業和公正。
據記者了解,北京財政局自2010年開始了預算項目事前績效評估工作的探索,到2014年正式出台了具體的實施細則,4年下來,項目資金通過事前績效評估被核減了將近30個億。對於這種新機製的成效,最突出的效果就是財政部門或者政府真正地實現了綜合財政,把財力進行科學的分配,解決什麼事情該花錢,什麼事情不該花的問題。
這其實也是財政部門一次自我革命,由內部操作變成透明運作,由一對一談判變成了公開民主評判,雖然仍有參與資金分配的權力,但革去了自由裁量權可能帶來的風險。讓花錢變成責任,讓花錢看到結果,讓社會進行監督,“所以現在很多部門不是怕要不到錢,而是怕花不好錢怎麼辦!”王罡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