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決策變得更有依據

財道

主政者常常有這樣的困惑,就是應該進行的政務決策與需要拿錢的財務決策難匹配,換言之,就是“該決策的難決策”,其具體又可細分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確定哪些是老百姓急需要辦的事?二是要辦這些事需不需要政府出錢?

北京市財政局給我們貢獻出一套決策機製—事前績效評估(以下稱事前評估)。

事前評估就是要看這些項目的錢該不該花,有限的財力應不應該投資在這些項目上。預期績效目標定的是否合理,各項措施能不能保證達到預期的效果。

2014年10月,北京市財政局開始了2015年各預算單位的事前評估工作。2015年度事前績效評估工作分兩批進行。第一批事前績效評估項目共34個,主要從各預算部門上報的2015年重點支出事項中選擇;第二批事前績效評估項目計劃20個左右,從各部門上報的2015年預算支出項目中選擇。

記者參加了其中一個項目(即“菜籃子”外埠基地建設項目)的事前評估全過程,發現北京事前評估工作頗具智慧性,其獨特之處在於多舉措相互配合。

科學配置專家組成員

上文提到的項目是由北京市財政局績效考評中心委托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北京金凱偉業谘詢公司進行事前評估的。事前評估的方式包括聘請專家、網絡調查、電話谘詢、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參與等方式。

參與事前評估會議的人員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他們從公眾立場中參與“政府分錢決策”,其現實性積極意義非常明顯;評估專家組,其中包括從事項目研究領域的專家、行業領域的專家以及績效專家;同時還有北京市財政局相關人員和項目單位相關人員。特別是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加入到評估小組,優化了評估小組的成員結構,在較低成本控製的前提下保證了評估論證成果的質量。

該項目評估工作組組長鞏向生告訴記者,事前評估工作的程序一般包括事前評估準備、事前評估實施、事前評估總結及應用三個階段。在三個階段過程中,對預算單位申報的項目要圍繞事前評估的指標來進行評判,評估指標由五個方麵組成。(一)項目的相關性。其中包括政策相關性,職能相關性,需求相關性,財政投入相關性,產出與效果相關性;(二)項目績效的可實現性。包括績效目標明確合理性,績效目標細化量化程度,項目預期效益可實現程度;(三)項目實施方案的有效性。包括項目內容明確性,決策程序規範性,預算編製科學合理性,項目資金保障條件,組織機構健全有效性,技術方案科學合理性,項目管理製度健全有效性,項目管控措施健全有效性;(四)項目預期績效的可持續性。包括政策的可持續性,預期產出及效果的可持續性,組織管理機構的可持續性。(五)財政資金投入的可行性及風險。包括財政投入能力風險,財政資金重複投入風險,支持方式導致的財政資金投入風險,項目執行風險導致的財政資金投入風險。以上5方麵的指標是整個事前評估工作的重要依據。

在預評估會上,記者看到,專家組依據此5點內容發問項目單位。在項目需求相關性方麵,全國農業資源區劃學會研究員屈寶香認為,就北京市蔬菜、畜禽市場需求情況,市場需求年度增長率以及前年度項目實施效果等問題,項目單位所提供的數據支撐材料不充分。還有一些專家認為對這個項目的現實需求情況、需求迫切程度難以有效界定。

北京市人大代表衛愛民提出:“這個項目該不該上,需要從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著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著手,這個問題就是食品安全保障。當務之急,是要主管部門對蔬菜食品質量進行監控,並給農民做培訓,培訓農藥的使用方法。因此項目是否通過評估,應該從這些方麵來看。”

在預評估會上,主管部門的相關領導也到會場聽取專家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意見,對現場各種疑問進行了解答,並答應回去整理相應的數據及資料,在正式的評估會上做進一步討論。

事前評估組成員在各自的領域裏麵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民意需求、專業判斷,再加上財政建議,部門訴求,讓“難決策的”項目變得“有依有據”,從而讓“分錢”的事情變得更科學,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