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四法結合,祛病保健康(2)(2 / 3)

【拔罐】

選穴靈台、委中、大椎。

方法采用刺絡法或三棱針叩刺後拔罐法拔靈台、委中、大椎,以微出血為度,留罐15~20分鍾。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刮痧】

選穴百會、攢竹、風池、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曲池、足三裏、豐隆、陰陵泉、三陰交、厲兌、內庭。

方法(1)用平麵按揉法點按百會、攢竹、風池穴。

(2)用平麵刮法由上而下分段刮拭背部兩側的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至腎俞。

(3)用平麵刮法刮拭上肢部的曲池,由上而下刮拭下肢部的足三裏至豐隆,用平麵按揉法分別按揉陰陵泉、三陰交,用垂直按揉法按揉厲兌和內庭。

百會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

內庭穴在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

厲兌穴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健康貼士

麵部油脂分泌過多可以適當用硫黃皂、生理鹽水等清洗。

飲食方麵要注意“四少一多”,即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蔥、蒜等),少吃油膩食物(如動物油、植物油等),少吃甜食(如糖類、甜點),少吃“發物”(如狗肉、羊肉等),適當多吃涼性蔬菜、水果,但謹防食用過量引起胃病。

抗銀屑病

【名解】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並易複發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雖叫“癬”,但並不是真菌感染所致。中醫學稱本病為“幹癬”“鬆皮癬”。銀屑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確,主要與遺傳、免疫功能紊亂、感染、代謝障礙等有關。有尋常型、膿皰型、關節型和紅皮病型之分,而以尋常型最為多見。本病多呈急性發作,慢性經過,傾向複發。皮損好發於肘、膝關節伸側和頭部,少數患者指甲和黏膜亦可被侵。

【艾灸】

選穴血海、三陰交、足三裏、曲池、大椎、皮損區(患處)。

方法用艾條雀啄灸,每次取2~3穴及皮損區。先用梅花針叩刺至微出血,再用艾條點燃行雀啄炙,各灸10~20分鍾,皮損區灸30分鍾,每日灸1次,15次為1個療程。

曲池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大椎穴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足三裏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按摩】

百會穴:用大拇指順時針按揉百會穴1分鍾左右,力度適中,早、晚各1次。

曲池穴: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指肚順時針按揉1分鍾左右,力度適中。

足三裏:將右手食指與中指重疊,中指指肚放在同側足三裏穴上,順時針按揉2分鍾,力度適中,按揉完以後改換另一側。

每晚足浴後按揉。

【拔罐】

選穴①大椎、風門、肝俞、膈俞。②肺俞、脾俞、身柱、血海。

方法取上穴,采用刺絡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穴位,然後用閃火法將罐吸拔在點刺的穴位上,留罐15~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組穴。

【刮痧】

選穴肺俞、肝俞、腎俞、風池、內關、神門、血海、三陰交、足三裏、飛揚。

方法(1)用平麵刮法由上而下分段刮拭背部兩側的肺俞、肝俞至腎俞。

(2)用平麵刮法分別刮拭風池、內關、神門穴。

(3)用平麵按揉法點按下肢的血海、三陰交,用平麵刮法刮拭下肢的足三裏及飛揚穴。

風池穴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肺俞穴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健康貼士

避免物理性、化學性物質和藥物的刺激,防止外傷和濫用藥物;注意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及清除感染性病灶;急性期不要用熱水、肥皂洗,以免刺激皮膚後引起大麵積的皮疹發生。

祛除濕疹

【名解】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中醫學稱本病為“濕瘡”,又有浸淫瘡、血風瘡等名稱。它是由稟賦不耐,風濕熱邪客於肌膚,經絡受阻所致;或濕熱浸淫日久,遷延傷脾,脾虛失運,濕邪留戀,蘊於肌膚所致;或病久失治,耗傷陰血,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於濡養所致。

【艾灸】

選穴脾俞、陰陵泉、足三裏、三陰交、百蟲窩。癢甚者加曲池、風市;俞發熱者加大椎;納少、腹脹者加中脘、天樞;腰酸肢軟者,加腎俞、太溪。

大椎穴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