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肩關節周圍有較多且集中的肌應力點,形成帽袖狀,如喙突為肱二頭肌短頭腱、喙肱肌、胸小肌的附著點,肋骨大結節為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的止點。
這些部位容易受超強度外力發生撕裂以及累積性疲勞損傷而變性,發生無菌性炎症。
4.結節間溝是三麵骨性、一麵韌帶的骨-纖維管,肱二頭肌長頭腱在此管道中穿過。由於其運動頻繁,易於摩擦損傷而變性,形成無菌性炎症。
5.肩關節活動範圍大而頻繁,除每日工作外,日常生活中也無時不在協調運動,例如刷牙、洗臉、梳頭等。在手提重物和搬舉重物時,肩部軟組織也承受著主要重量。
在寫字時,表麵看肩臂不動,實際肩部的各肌群仍承擔著伸屈不同的協調運動。此類無休止的頻繁運動,使肩部軟組織難免發生牽拉損傷和疲勞損傷,因而產生變性和退變,形成無菌性炎症。
此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肩臂受風、寒、濕侵襲的機會也最多。例如淋雨時,肩部先被淋透,夜晚睡覺時,肩部經常是裸露於被子外麵而受到寒涼的刺激。風、寒、濕的刺激會使肩部軟組織的血管收縮,血液循環障礙,如此長期的累積性傷害,最終將導致無菌性炎症。
人類的生長、發育和衰老、死亡是大自然的客觀規律,在50歲左右,正是人類生命周期由壯年向老年退化的階段。在此階段,自主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功能失調,性腺功能明顯衰退,由此極易產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適應,出現所謂的“更年期綜合征”。一方麵是自主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的功能紊亂,將會影響新陳代謝和血管運動功能;另一方麵,從生理學的角度看,此階段人體的各個係統的組織細胞老化和退化,在運動係統則突出表現為骨質疏鬆、肌肉鬆弛無力。肩關節的周圍血液循環並不豐富,此階段由於年老體衰,體力活動減少,肩部運動量小;又由於受自主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功能紊亂的影響,使血液循環緩慢,大部分毛細血管網關閉,血液供應差,導致肩部軟組織新陳代謝衰退。因此,較弱的刺激,也可能導致軟組織的變性、炎症。由於局部新陳代謝衰退,其變性、炎症不易修複,久之累及局部多種組織,發生炎性滲出、纖維組織增生和組織間粘連,進一步繼發失用性萎縮或疼痛性攣縮,出現臨床所見的肌肉萎縮。
並不是所有50歲左右的人都發生肩周炎,隻有具備一定條件後才會引起發病。這些條件可能包括既往有肩部的急性扭挫傷病史,或者有經常性疲勞產生的慢性損傷史,或者有肩臂部經常受風、寒、濕侵襲的病史等。此外,由於非體力勞動者的肩臂勞動和活動量小,肩臂的肌肉不發達,血液循環差。在此階段,由於生理上和心理方麵的因素,新陳代謝更差,骨質及肌肉、韌帶的退行性改變就更為顯著。所以,有以上情況的人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更容易發生肩周炎。
肩周炎包括哪些疾病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肩周炎的病因研究已取得了長足進步,過去模糊的肩周炎概念越來越清晰。目前認為,肩周炎至少包括以下幾種病:①狹義肩周炎,即粘連性關節囊炎。②肩關節不穩。③肩峰撞擊症。
④肩峰下滑囊炎。⑤鈣化性岡上肌腱炎。⑥肩袖損傷。
⑦盂肱關節炎(風濕性、類風濕、骨關節炎等)。⑧關節內遊離體。⑨肱二頭肌腱炎等。因此,可以說肩周炎是個大家族。基於這種新認識,對肩關節疼痛的患者,如果經功能鍛煉、服藥、外貼膏藥、理療、針灸、拔火罐等治療無效者,不能觀察等待,而應進行全麵、詳細的檢查,以便及早明確診斷。
肩周炎是怎樣分期的
因為肩周炎病程、病位的複雜性,其病理變化及臨床表現也複雜多樣,病程的分期界限往往不明顯。例如日本片山氏將肩周炎分為初期的疼痛性肌肉痙攣期和後期的肌肉攣縮期。認為前者是疼痛和活動痛的嚴重階段,其疼痛是肌肉痙攣所致。後者是隨著病情轉為慢性過程而病情穩定,逐漸引起肌肉攣縮,使運動受限明顯。國外學者還有將肩周炎分為入凍期和凍結期。國內學者多是根據肩周炎的症狀和體征,將其分為疼痛期、僵硬期和恢複期。
1.疼痛期 為肩周炎的早期,肩部疼痛以三角肌附著處為主,常涉及肩胛區、上臂或前臂。疼痛為持續性,活動時加重,夜間尤甚,影響睡眠,不能側臥壓迫患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