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炎的簡稱,又名凍結肩、漏肩風、五十肩等。為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肩關節周圍炎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起病多緩慢,病程較長。主要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及關節僵直。疼痛可為陣發性或持續性;活動與休息時均可出現,嚴重者一觸即痛,甚至半夜會痛醒。部分患者疼痛可向頸、耳、前臂或手放射,肩部可有壓痛。由於肩部上下、左右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製,病情嚴重的患者,連刷牙、洗臉、梳頭、脫衣等都有一定的困難。
肩關節周圍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軟組織的病變。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由於本病多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年或老年女性,推測與老年性的退行性改變有關;此外,慢性外傷和肩部軟組織退行性變也是引起肩關節周圍炎的主要原因。中醫學認為,漏肩風即露肩當“風”的意思,“風”是指一種病邪。“風為百病之長”,風邪有挾持寒、濕、熱等其他病邪侵犯人體的特征;臨床上以風寒之邪多見。逢年老體弱、正氣不足者,風寒之邪易乘虛而入。寒邪侵入經絡,則血脈凝滯,“不通則痛”,所以漏肩風以疼痛為主。寒邪侵入筋脈關節,則關節活動受限,屈伸不利。
西醫對肩周炎的認識已有100多年的曆史。1867年即有外傷性肩峰下滑囊炎引起肩痛和運動障礙的報道。
1872年,根據本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是盂肱關節以外的組織的炎症這一特點而將本病命名為“肩關節周圍炎”。
1907年,由於X線診斷技術的發展,發現了肩周鈣鹽沉積現象,因而有人提出肩周炎與鈣化性滑囊炎有關。
1910年,有人發現肩鎖關節病變對肩臂活動的影響,從而擴大了對肩周炎認識的視野。此後,有人觀察發現肩周炎患者不僅存在肩周軟組織粘連,還同時存在盂肱關節腔粘連和縮小的變化。1920年以後,有人發現肱二頭肌長頭腱及其腱鞘的損傷與肩周炎的發病有關。1933年,有人提出喙突炎也是肩周炎的一個類型。1934年,有人把非損傷性肩痛症伴肩關節功能障礙命名為“凍結肩”,並提出了肩周炎的分類法。1943年,有人經過手術探查認為肱二頭肌長頭腱粘連是肩周炎的病因,並稱為粘連性腱鞘炎。
20世紀50年代,肩周炎的多病因學說受到研究者的重視,認為肩周炎的發病與自身免疫、內分泌紊亂、精神心理因素、頸椎病等有密切關係。60年代初,肩關節造影方法應用於肩周炎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後,B超、CT和MRI等新技術也應用於肩周炎的診斷,為肩周炎的研究開辟了更廣闊的前景。新近的研究發現,肩關節周圍炎並不是一種完全孤立的疾病,它可能是某些潛在疾病(如糖尿病、頸椎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肺癌等)的特殊表現,因此應引起警惕。據國外對2000例糖尿病患者研究證實,肩關節周圍炎與糖尿病的確有著關聯,糖尿病患者中不少患有肩關節周圍炎。另外的研究也發現,在肩關節周圍炎患者中,有較高比例的糖尿病患者。肩關節周圍炎與頸椎病的關係則更為密切。患頸椎病時,增生的骨質壓迫頸神經前根中的交感纖維,這種慢性刺激會改變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血液供應,導致肩關節萎縮性改變。同時,頸神經根受壓後的刺激也可以引起肩部牽涉痛,使其活動減少。在肺癌患者中,時有以肩痛為首發症狀者,但這種肩痛自有其特點:盡管疼痛很劇烈,通常不伴有明顯的上肢活動障礙;肩部找不到壓痛點。
肩關節周圍炎早期X線片無異常,病程長者可見局部骨質疏鬆。肩關節造影可見關節囊明顯縮小,腋窩部的囊腔皺褶部消失。通過關節鏡檢查,可見關節滑膜與肱骨頭之間有粘連。當懷疑其他疾病時,可根據需要做血糖、糖耐量試驗、血脂等檢查,並可攝頸椎和肺部X線片。
肩關節為何容易發生炎症
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容易發生無菌性炎症,其發生機製。目前尚無明確的結論。根據多數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觀察認為肩關節炎症與以下因素有關。
1.肱骨頭的麵積大於關節盂的麵積,僅靠肩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肉和肌腱等軟組織維持其關節的穩定,克服上肢的重力,所以這些軟組織容易發生疲勞損傷而形成炎症變化。
2.肩關節周圍有眾多的滑囊,如肩峰下滑囊、三角肌下滑囊、喙突下滑囊以及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闊肌、大圓肌在肱骨大、小結節間溝兩側的滑囊等。這些滑囊容易受到外力的擠壓、碰撞以及自身肌腱的磨損,使其潤滑機製受到影響,因此也會發生慢性無菌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