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疼痛就不能活動了嗎
中老年人常常出現不同程度的慢性肩周疼痛,其疼痛病源絕大部分是肩周炎,俗稱凍肩。究其發病過程,肩周炎是肩關節意外損傷,甚至無意識的輕微損傷,導致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和關節囊炎性滲出,傷後當時或之後一段時間出現肩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由於肩部懼怕疼痛,不敢活動,肩周滲出物積聚、粘連,最終成為就診時常見的肩周炎。如果患病早期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適度正確的活動,滲出物將隨著血液循環消散,大部分傷痛不發展為肩周炎。病在預防,肩周疼痛不能不活動。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也是最容易損傷的關節,尤其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發病率最高。由於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量減小,穩定關節的肌肉、肌腱和關節囊出現退變鬆弛和乏力,加之動作不協調,更易出現肩關節周圍的損傷。所以肩關節的保健,關鍵在於運動。
由於該疾病進展緩慢,無需劇烈的外傷誘因,臨床就診的大部分患者常回想不起發病誘因。在反複問診下,患者可能回憶起就診前2~3個月前某一天,有肩關節過度活動經曆,當時感到有肩關節的扭傷疼痛,或者睡眠時肩關節被壓迫,起床時感覺肩關節緊張不適,事後均未引起注意,肩周疼痛逐漸加重,越痛肩關節越不敢活動,因此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出現肩關節的僵硬,疼痛部位擴大,放射牽涉至頸部、耳部、前臂和手,此時飲食無味,夜不能寐,極為痛苦。嚴重者患肢活動嚴重受限,無法完成屈伸肩關節的活動,如梳頭、洗臉、刷牙、紮褲帶等生活動作。無意觸碰,可以誘發肩周的劇烈疼痛,患者常強迫處於舒適體位,畏懼任何形式的活動,病程長者可出現肩周肌肉萎縮。X線片可能僅見老年人常見的骨質疏鬆,無其他骨質異常。
在明確肩周炎診斷前,還須排除中老年常見的心肺疾病和頸椎病,因為此類疾病疼痛症狀常牽涉和放射至肩周。在自我保健時,有必要去醫院就診行相應的檢查,排除上述疾病。
本病為可自愈性疾病,但患病早期積極行肩關節功能活動,可防止肩關節發展至凍肩狀態,一旦形成凍肩,自愈所需時間較長,痛苦大,肩關節功能可能恢複不全。
急性期需適當予以肩部製動,同時給予熱療,保持每日適量的肩關節活動,可服用消炎鎮痛藥,減輕疼痛症狀。對疼痛局限者,可以行封閉治療,對疼痛廣泛者封閉難以奏效。
總之,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肩周疼痛,肩關節的功能活動極為重要,可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切忌肩關節被動活動。經典的鍛煉方法有俯身前、後內外擺動法,俯身畫圈法和爬牆法。每日數次,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風濕性、類風濕關節炎為何易誤診為肩周炎
風濕性、類風濕關節炎累及肩關節時,臨床表現有類似於肩周炎的症狀,如肩痛、功能受限以及因風、寒、濕因素作用而使症狀加重等。所以若檢查不細,容易互相誤診。風濕性、類風濕關節炎均有其各自的病症特點,詳細詢問病史和查體,區別並不困難。
1.風濕性關節炎 當風濕性關節炎累及肩關節時,其疼痛性質與肩周炎相似,尤其是早期診斷有一定圍難。
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特點是多關節的遊走性腫痛,腫痛部位不固定,常是由一個關節的腫痛轉移到另一關節,即人們常說的關節竄著痛和換著痛。受累的關節常呈對稱性,並以大關節病變為主,急性期可有病變關節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症表現。慢性病例,紅、腫和發熱不明顯,僅以局部酸痛為主,關節的活動功能受限不明顯。疼痛易反複發作,時輕時重,與氣候變化關係明顯。化驗血抗“O”和血沉可有陽性反應。X線片骨與軟組織無明顯的特征性改變。
2.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累及肩關節時,其早期的肩痛性質及中、晚期的疼痛伴肩關節活動受限均與肩周炎類似,較難鑒別。但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特征是多從手足的小關節開始,逐漸累及大關節,並且表現為雙側對稱性的多關節病變。各病變關節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功能受限,每於早晨睡醒時,關節僵硬,伸屈不能自如,稱為晨僵現象,主動或被動活動數十分鍾後可稍緩解。此外,病變關節呈梭形腫脹及周圍肌肉萎縮,關節有壓痛,自動與被動活動均有不同程度受限。由於有關節軟骨的破壞和軟骨下骨質侵蝕、最終關節發生骨性強直,關節功能完全喪失。化驗檢查血沉可增快,大部分病例抗“O”偏高,類風濕因子陽性。X線片早期關節間隙正常或因關節腔積液而使關節間隙增寬,有骨質疏鬆。後期因肌肉韌帶的攣縮及軟骨麵被破壞而出現關節間隙狹窄,至晚期關節間隙逐漸消失,最終形成骨性強直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