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時間可以擠出來——忙媽媽也是好媽媽(1)(1 / 3)

工作、應酬、聚會、家務……上班族媽媽真是忙得團團轉,常常沒辦法抽出時間來教育與陪伴孩子。不過,這可能都是忙碌的生活帶來的一種“假象”——時間並不是沒有,隻要媽媽有心、願意“擠一擠”,還是有很多空閑可以給孩子的。可別小看這幾分鍾幾小時,日積月累,媽媽們就會看到令人驚喜的效果。

左手愛,右手責任,時間越用效率越高

出於提高生活品質的外在需要,提升自我的內在需求,如今很多80後女人即使升級做了媽媽,多半也要重新回歸職場,而不能在家中擔任全職媽媽。對於上班族媽媽來說,一邊是對孩子無盡的愛和教育義務,一邊是對職場的責任,兩邊都不能偏廢,且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就讓很多上班族媽媽不禁心生懷疑:自己能夠兩手齊抓,兩邊都不誤嗎?

擺在我們麵前的客觀事實是,從教育孩子的角度來說,相對於上班族媽媽,全職媽媽在時間和精力上是十分占優勢的。她們能給孩子大把時間和全身心的關注,上班族媽媽是望塵莫及的。但這就表示上班族媽媽教育孩子的效果一定比不上全職媽媽,或者自己和孩子的感情交流一定比全職媽媽要差一些嗎?這是不成立的。

首先,全職媽媽並不一定能高效利用每一分鍾來教育孩子。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很多全職媽媽許是被帶孩子的勞累和無盡重複的枯燥消磨了“意誌”,於是大多數時候都將照顧好孩子的起居作為自己的“最終目標”,隻要孩子吃得飽、穿得暖、不受傷,那就算達到了媽媽的目的,媽媽就會放鬆自己,緩解疲勞。這就導致有些全職媽媽在家帶孩子,孩子自己玩自己的,媽媽看自己的電視,眯著眼小睡,隻要孩子沒有饑餓、哭鬧,媽媽和孩子的溝通就幾乎為“零”。這種態度一旦形成習慣,對於教育孩子是非常有害的。甚至可以說,這會導致媽媽對孩子基本沒有“教”,而隻滿足於將其養大。

上班族媽媽則不同。她們和孩子接觸的時間本來就很少,回到家之後,除了關心孩子的溫飽問題之外,最迫切的事情就是和孩子玩耍一番,檢驗孩子白天都學習到了什麼;而當她們看到孩子某些不好的習慣時,也會立刻“挑”出來,引導孩子改正。這樣一來,一方麵在孩子的印象中,媽媽隻要在家,就會和自己玩耍、溝通,親子效果當然是非同一般;另一方麵,從媽媽的角度來說,媽媽就是最高效率地利用了時間,雖然隻是在工作之餘和孩子進行了短暫的互動和交流,但教育的效果卻可能和全職媽媽不相上下,甚至高於全職媽媽;而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上班族媽媽更是不會輕易輸給全職媽媽。

丁寧升級做媽媽已經半年了,眼看著寶貝妞妞一天天長大,丁寧開心的同時,也不斷萌生著重回職場的想法。很多人都勸丁寧,說一方麵孩子太小,突然離開媽媽會不適應,和媽媽之間的感情也會變淡;另一方麵,對孩子的教育效果也可能因此而變得差一些。丁寧反複思量,考慮到育子費用的昂貴以及個人發展,最終還是選擇了回去上班。

丁寧知道,妞妞已經學會認人了,也對自己的聲音非常熟悉。於是,為了不讓妞妞在“漫長”的十小時分隔之後忘掉自己,丁寧堅持每天往家裏打兩個電話,並且請婆婆將電話放在妞妞耳邊,和妞妞親切地說幾句話。妞妞雖然還不能和媽媽對話,但她隻要一聽到媽媽的聲音,立刻就會笑起來,還手舞足蹈地抓著電話“咿咿呀呀”。而到了晚上丁寧回家的時候,妞妞見到她更是興奮,總是“一撲一撲”要到丁寧的懷裏。丁寧呢,更是格外珍惜晚上和女兒相聚的時間,總是悉心嗬護,並盡量騰出最多的時間來和她交流。

隨著妞妞一天天長大,丁寧驚喜地發現,和很多生活在全職媽媽嗬護下的孩子相比,妞妞並不那麼依賴媽媽,也沒有“離開媽媽就哭鬧”的毛病。另外,妞妞的表達能力還比其他孩子要好一些,因為她每天都在盼望媽媽回來,要和媽媽“暢談”一番,告訴媽媽自己白天都做了哪些事情,吃了哪些好吃的。

當然,偶爾妞妞也會舍不得媽媽去上班,但丁寧從來沒有因為妞妞的眼淚而妥協過一次,她反而趁著這個機會教育妞妞,讓妞妞明白:一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媽媽上班掙錢養家就是媽媽的一大責任;二來,奶奶照顧妞妞也是很辛苦的,妞妞要懂得感謝奶奶,聽奶奶的話。在這樣的教育之下,妞妞顯然要比同齡孩子懂事一些,甚至在看到別的小朋友離開媽媽哭鬧的場景時,妞妞還會像個小大人一般,主動安慰小朋友。

上班族媽媽能夠更高效率地教育好孩子,第二個表現在於,媽媽獨立、自信、堅強的一麵,本身就給孩子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很多孩子在“嘰嘰喳喳”聊天的時候,都會自豪地說“我媽媽是醫生”“我媽媽是部門主管”“我媽媽是個優秀員工”……也許孩子並不明白那些職稱代表的是什麼,但媽媽在職場中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這就足以讓他們在自信心上“高人一籌”。也就是說,上班族媽媽對於孩子自信、獨立的教育,很可能就贏在了起跑線上。而全職媽媽,則很難給孩子這種優越感,更難以通過言傳身教來教育孩子獨立、自信、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