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媽媽應該在回到家中的五分鍾裏,專心地和孩子進行互動,把這五分鍾的時間全部給孩子,才不至於使孩子有“期待落空”的感覺。那麼,這五分鍾該怎樣分配呢?
首先,媽媽在上了一天班之後,對孩子的想念是很濃的;而孩子在等待了媽媽一整天之後,盼望媽媽回家的心情也是很急切的。因此,進門的前半分鍾,媽媽和孩子多半會來一個親密的互動。比如親親孩子的臉,叫一聲“寶貝”,告訴孩子自己很想他;接著也可以讓孩子親親自己,然後問他有沒有想自己。當然了,來個大大的擁抱也是很必要的。
接著,媽媽可以詢問,孩子白天在家中做了些什麼。一般來說,孩子都很有興趣告訴媽媽自己白天的行動,到這一環節他們往往會侃侃而談。但由於孩子年齡比較小,語言能力還不十分發達,對白天的事情回憶起來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孩子很可能表達得比較慢,也沒有什麼章法,往往是“嗯嗯啊啊”說了半天之後,也沒能說出個所以然。但媽媽一定不能表現出沒有耐心的樣子,也不要得過且過,敷衍孩子。媽媽可以通過自己的回應和詢問,引導孩子有條理、有重點地說出白天所做的事情。孩子說完之後,媽媽還要適時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好給孩子以鼓勵,比如“我家寶貝真是太能幹了”“寶貝好懂事”,等等。媽媽這樣一誇獎,孩子第二天在家中的表現就會更好,因為他們總是希望再次得到媽媽的表揚。有些媽媽可能心中想著其他的事情,或者看孩子說不出個所以然,注意力就逐漸轉移了。孩子說了幾個單詞,媽媽也隻是“嗯”“好”的敷衍。媽媽這種“不關心”,孩子都能夠感應到。也許到了下一次,孩子就不那麼樂意與媽媽溝通了。也有時,媽媽可能連孩子說了什麼都沒聽懂。比如孩子說了個“今天我搶了妞妞的玩具”,媽媽就心不在焉地回答:“好,我家兒子真是太厲害了!”這樣的結果,無疑讓孩子覺得自己搶玩具是正確的,是能得到媽媽表揚的。可想而知,下一次孩子遇到比較弱小的夥伴時,還會去搶他們的玩具。
這就告訴媽媽,聽孩子說話一定要專心。媽媽剛進家門,孩子說的話往往是自己攢了一天的話,或者是很期待跟媽媽分享的事情,因此孩子對這些對話的記憶往往比較深刻。如果這時媽媽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那麼孩子的價值觀很可能就會因此受到影響。
終於下班了,張穎迫不及待地坐上了回家的公車,路上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己可愛的女兒圓圓。母女兩人的感情非常好,圓圓每天都會等著張穎回家,哪怕張穎晚到家幾分鍾,圓圓都會打電話來詢問媽媽。這天,張穎準時回到家中,剛打開門,就看到圓圓已經在門口等待了。那樣子,就像一隻等待食物時焦急的小鴨子。看到張穎,圓圓立刻撲上去,甜甜地喊了一聲“媽媽”。緊接著就像一個小管家婆似的,把張穎的包、脫下的衣服接過來,踮著腳放到門口的衣帽架上,然後立刻將張穎拉到沙發上,一頭紮進了張穎的懷裏。張穎也高興得合不住嘴,忍不住跟圓圓來了個“零距離”的互動。
接著,張穎就把圓圓攬到腿上,問道:“圓圓小同誌,你今天和姥姥玩得怎麼樣?”圓圓立刻響亮地回答道:“我和姥姥去動物園玩了!可好玩了!”張穎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是嗎?那真是太棒了。圓圓還記得都看到了哪些動物嗎?”圓圓搶著回答:“記得記得!我看到了……看到了……”本來還搶著說“記得”,但話到嘴邊,圓圓就說不出來了。張穎笑著等待了一會,見圓圓還是想不起來,就提示道:“圓圓跟姥姥買了票之後,走到動物園裏邊,第一個看到的是什麼?”圓圓又想了幾秒,恍然大悟地說道:“鸚鵡!我們第一個看到鸚鵡!”“嗬嗬,鸚鵡是很漂亮的小鳥。圓圓還看到什麼呢?”圓圓的記憶像被打開了一般,一連串說了很多動物,看著媽媽很有興趣的樣子,她也越說越興奮。
說了一會動物園的事情,圓圓又像個小大人似的,問張穎:“媽媽,你今天工作累嗎?”張穎很欣慰也很認真地回答道:“今天的工作有一點點累,媽媽整理了很多資料。但是媽媽工作得很開心!”圓圓又有些不解:“累了還開心嗎?”張穎回答:“當然了。隻要認真做事情,把工作完成,就會很開心。圓圓去動物園也很累,但也很開心,對嗎?”“對!”圓圓大聲回答著,又和媽媽笑成了一團。
有圓圓這樣一個可愛、懂事的孩子,想必是每個媽媽的心願。但這並不是天生的,媽媽們隻要認真教,用心和孩子溝通,每個孩子都能成長得這麼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