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到車邊,對阿土和徐念雷說:“我們直接奔故宮吧,弄不好,老姑和秋珠他們已經先到了。”我們各自上了自己的車。雪菲坐在我身邊還在叨念著碧眼六子大師兄寫的那四句詩。我一邊開車,一邊對雪菲說:“還在想呢?有沒有什麼頭緒?”雪菲搖搖頭:“暫時沒什麼頭緒,不過這四句詩應該是指向一個地方,說不定,就是他藏‘紫電神晶’的地方。”我點點頭:“其實我也是這樣想的,隻是不知道指的是哪裏?”雪菲笑了,摘掉了戴著的鴨舌帽,長發飄撒下來,一時間我竟然看得呆了,雪菲嬌嗔著:“好好開車。”我才回過神來。看著前麵,根據GPS的指示,故宮已經到了,我們停好車,站在馬路邊上。遠遠的看見在對麵馬路的一個涼亭子下麵,老姑和秋珠正在吃涼粉。看見我們來了,笑著擺手和我們打招呼。我們過了馬路坐在老姑的身邊,我對老姑說:“怎麼樣,有沒有發現?”老姑點點頭:“大概已經弄清了,不過現在他們又出去了,我們晚上再去。”我也要了一碗涼粉,對老姑說:“好,先參觀故宮,回去再說。”雪菲,阿土和徐念雷也都要了一碗涼粉。我們很快地吃完了涼粉,來到故宮門前,老姑去買了票,我們走進故宮。
我們跟在一名講解員的後麵,一邊參觀,一邊聽著講解員的講解:“沈陽老城內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宮就設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114座。沈陽故宮按照建築布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為3個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雎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整座皇宮樓閣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我們跟著講解員來到中路前院正中的“崇正殿”,又稱金鑾殿。講解員又介紹到:“崇正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整座大殿全是木結構,五間九檁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後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簷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此殿是清太宗日常臨朝處理要務的地方,公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崇政殿北首的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築物。”雪菲手裏的相機不停的照著,徐念雷看著大殿點頭說:“果然厲害,不知道當年是誰主持修建的故宮,這個大殿正好修到龍脈的龍頭處,恰到好處的把龍脈壓住,留在這裏。”我四處看著,在大殿前麵有兩個石頭亭子,裏麵是兩巨大的石碑。秋珠指著駝著石碑的動物問雪菲:“雪菲姐姐,這個是烏龜嗎?好大啊。”雪菲笑了對秋珠說:“這個不是烏龜,是龍的兒子,叫做贔屭,是專門駝石碑的。”秋珠看了半天,搖搖頭嘀咕著:“這是龍的兒子,龍的兒子不應該也是龍嗎?可是這個樣子不同啊?”雪菲拍了拍秋珠:“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這就是老大。”秋珠眨了眨大眼睛:“那還有八個是什麼呢?”雪菲耐心的給秋珠解釋道:“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是贔屭,形似龜,好負重,二是螭吻,形似獸,性好望,屋頂上的獸頭就是他;三是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大鍾上的就是他;四是狴犴,形似虎,有威力,經常站立在監獄的門前,五是饕餮,好飲食,所以在鼎的蓋子上,六是蚆夏,性好水,所以都在橋柱;七是睚眥,性好殺,所以都在刀把上,八是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一般都在香爐上,九是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閑,所以在大門的把手上。”秋珠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我們繼續走,又看到了十王亭,繞過大殿看到了鳳凰樓,上麵還有一個牌匾,上麵是當年乾隆禦筆親書的“紫氣東來”這個鳳凰樓是原來盛京最高的建築,建造在4米高的青磚台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圍廊,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
登上鳳凰樓,可以俯瞰故宮的全貌,可是現在鳳凰樓不上上去,我不禁有點遺憾。最後,來到陳列室。裏麵有很多前清的文物,可是沒有我們要找的東西。雪菲最是勤快,隻要是可以照像的地方,她都不放過。參觀了近兩個小時,我們才意猶未盡的走出了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