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不論什麼“圈”
當代聚焦
作者:胡印斌
反腐不會止於某些特定的區域領域,腐敗可能是具體的權力行為,也可能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因此,反腐敗就一定要無禁區、全覆蓋。
其實,文藝圈人員成為調查對象很正常,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反腐波瀾所及,隻要是觸犯了黨紀國法,文藝圈的人並無豁免的特權。不僅文藝圈是這樣,其他諸如體育圈、教育圈、學術圈……但凡存在貪腐的汙泥濁水,則無論是哪一個圈圈兒,都不可能置身調查的圈外,成為腐敗的禁區和盲區。
審視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反腐實踐可以發現,本屆中央的反腐敗正在不斷打破“禁區”與“慣例”。這一方麵體現在反腐的力度上,“老虎”、“蒼蠅”一塊兒打,大貪小蠹都不放過。盡管有人歸納的中紀委“周五打虎”、“周一拍蠅”未盡準確,但也足以表明反腐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已經退休的高官;無論是行政官員,還是責在監督的紀檢官員,有貪必查,有腐必抓。
而從廣度看,這一輪反腐敗也一樣波瀾壯闊,幾乎涉及了經濟社會的全部領域。中樞要員、地方主官、國企高管、軍隊將領,還有方方麵麵各色人等,均在監督舉報查處的視野之內。
可見,此前的反腐並無界限之分。此前有媒體稱,十八大之後兩年來,全國落馬省部級以上高官達68名,年均落馬高官數量為十八大之前的10多倍。公眾對高官被查處的高度關注,恰恰說明現階段反腐的關鍵,仍在於解決權力失序與失控的問題。
這個問題解決好了,權力規範運行、陽光運行,就會形成良好的黨風、良好的政風,乃至良好的社會風氣。相應地,以往附著於權力,渾水摸魚、充當掮客的包括文藝圈在內的各種“圈內人士”,也就失去了依附的基礎。
而這,也是一種“治本”。也即,不管是“治官”,還是查處其他權力外溢的領域,其宗旨都是減少權力尋租空間,“使作風建設落地生根、成為新常態”。
從長遠看,反腐也不會止於某些特定的區域領域,這是因為,腐敗可能是具體的權力行為,也可能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因此,反腐敗就一定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發現多少查處多少。”唯其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收取猛藥去屙、刮骨療毒的功效。
(摘自中國文化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