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裏的高大上
人文世界
作者:流沙
在朋友圈裏,他是一個溫文爾雅的人,也是一個充滿愛心和正能量的人。他時常會發一些心靈雞湯式的文字,幾乎對每個人發的文字點過讚。他還把自己烹飪的菜肴以及家人的照片發在朋友圈裏,並且配上了那一刻的心情,他的文字裏全是陽光的味道。
在看過這些言行之後,大家一致地認為,他真的是一位幾乎透明、讓人信賴、具有教養的人。這大致是朋友圈裏每位“朋友”的素描。有時看完朋友圈裏的信息,就會暢想:如果能生活在朋友圈一樣的社會中,該有多好!有人會為了我烹飪了一盤青菜來點讚,有人會為了我發了一張兒子的照片說他爆帥,每個人都那麼儒雅,充滿了人文主義的感性。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個“圈”。
但後來,事情發生了變化。
有一天,我第一次搭他的車。車子在擁堵的馬路上,有輛車在前麵變道,他突然大罵起來,嘴裏盡是“缺德、垃圾”等字眼,這些字眼加上他聲色俱厲的神態,根本不是我想象當中的他,那個大家公認的有儒雅標簽的他。此時的他判若兩人。我盡量保持我內心的平靜,委婉地說這樣在馬路上變道的車子非常普遍,他說:“是的。”過了一條馬路,有輛電瓶車突然橫穿馬路,他又脫口而出:“真是農民,找死啊。”
這下我震驚了。
於是,我一路上保持沉默,並且努力把朋友圈裏的他與車裏的他拚接起來,但怎麼也拚接不好。這導致我下車與他告別時,臉上全是尷尬。他卻跟沒事人似的。
這是不是一種“路怒症”?美國有位心理學家說,“路怒症”不是一種社會疾病,而是一種偏向於道德的個人精神疾病。這位心理學家認為,“路怒症”其實是操守和道德的短時失範,誘發原因是“患者”進入了相對封閉的空間,與社會短時間切斷了聯係,他不再受到來自外界的壓力,他完全釋放了自己的真性情。
而在“朋友圈”裏不一樣,“朋友圈”就是把現實的圈子搬到了網上,而且“朋友圈”還有一種類似於美容相機的功能,它會美化一個人,美化工具就是“點讚”文化,加上網絡為每個人提供了“隱藏內心”的空間,導致“朋友圈”裏的每個人都是一副“高大上”的形象。
而事實上,“朋友圈”裏有俗人,有好人,也有壞人。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了“朋友圈”,難免就有了麵具,有了偽裝,有了藏在套子裏的人,那些有意或無意的隱身背後,藏在皮袍下的部分。“朋友圈”裏觀人,我總覺得不是一件十分靠譜的事情,古人雲,“觀人要有七年期”,現實生活中的你言我語,你來我往,經曆一件件小事,有過不少的交集,才會真正了解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