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不起的人情
人文世界
作者:張鳴
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經進入了一個冷漠期。縱然是親戚,彼此間的關切也日益減少,算計卻越來越多。親兄弟姐妹之間,為了一點點的利益糾紛,當眾吵架,甚至大打出手者已成家常便飯。但奇怪的是,人際關係冷淡了,人情往來的錢財耗費卻大了。過年,好多人感慨,一個年過下來,單紅包一項,就得幾千元。其實,紅包還是小意思,如果趕上朋友婚喪嫁娶、過生日、孩子百天之類的事情,人情禮送得讓人肉痛。好些白領哀歎,掙了一年的錢,光送禮就給送沒了。
送禮送得肉痛,沒有人能刹住送禮風,為了想辦法多撈人情錢,大家就挖空心思搞名堂。婚喪嫁娶自不必說了,但凡辦事,就把陳年老賬翻出來,凡是曾經送過禮的人都給送請帖去,還讓人家來還禮。沒有送過的,隻要相識,也發帖過去,多一份算一份。自己生日辦酒,老婆生日辦酒,孩子滿月、生日都辦酒,最後擴大到但凡有點動靜、有個說法,就辦酒,請客不是為了吃飯,而是撈禮金。當然,你這樣辦,別人也這樣辦,互相攀比,水漲船高。大家就這樣沉湎在各種人情酒席之間,不斷掏腰包,今天你掏我的,明天我掏你的。折算下來,最後誰都沒掙到,隻是便宜了酒樓飯館。名副其實地勞民傷財,但無論如何都刹不了車。
更有意思的是,這樣的人情往來,沒有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加深,反而令彼此的感情越來越糟,吃來吃去,送來送去,你討厭我,我討厭你,一個個都跟烏眼雞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原來關係不錯的親朋好友,就在這樣愈演愈烈的人情往來中,變得勢同水火了。
禮尚往來,是國人的傳統。往來的禮,當然有金錢和物質的成分,但對於古人來說,所謂的禮,更多的是禮儀,所送的那份禮,也更多地具有象征性意義。大筆的金錢,如果作為禮來說,一般都用在賄賂上,並非一般意義上的人情往來。彼此送禮分量加重,從本質上講,恰是國人人際關係惡化的表現。有人帶頭,把辦事情請酒席變成撈禮金的機會,辦一次,就能撈一大筆錢。被撈的人,氣不過,“禮尚往來”,來而不住非禮也。幾番反複,就造成了今天禮金泛濫的局麵。這樣的局麵,人人在局中,人人不痛快,但是都欲罷不能。人情往來越是密集,浪費就越大,這樣弄下去,很多人都吃不消。
對於吃不消的事,理性的人就應該有能力不做。不做,無關人情,做了,人情反而薄了。明白了這個道理,豁出去,第一次不做,以後就好辦了。久而久之,關係就理順了。理順之後的人情,才是真正的人情。
(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