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吃”出長壽來(1 / 1)

孔子“吃”出長壽來

康樂財智

作者:雪仙

春秋戰國時期,對飲食已經很講究了,孔子的飲食觀很具有代表性。孔子做了魯國上卿及魯國大司寇,俸祿是“六萬鬥穀子”,在當時已經是很富裕了,但孔子並不因為生活富裕了而過奢侈的生活。他對飲食很講究,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精細;膾,細切魚和肉,反複用“不厭”二字,極言講究之致。

在飲食衛生上,孔子還有“八不食”。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說糧食陳舊了或變味了,魚和肉腐敗變質了,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不好,不吃。烹調不得當,不吃。不時,則是指蔬菜要采摘及時,過時而采,形如柴草,又有什麼味呢?肉切得不合規(如肉壓切成糜狀),不吃。調料(醬)放得不當(太淡或太鹹了),不吃。從市場上買來的酒(怕有摻假)和肉(不衛生),不吃。這些與現代飲食衛生學的觀點是一致的,可借鑒。

孔子是個酒徒,酒量很大,但他能自我遏製,適量而飲。眾所周知,酒少飲有益,多飲傷身。

孔子不僅對吃很講究,而且還很注意“吃相”和“吃的文明”。例如“食不語,寢不言”中的“食不語”是飲食衛生的好習慣,因為每當在吞咽食物時,呼吸動作是暫時停止的。如果在吃飯時大談大笑,那麼呼吸和吞咽食物必然會同時進行,這樣一來,容易使食物誤入氣管或鼻腔內,因此會發生嗆咳、噴嚏、流淚等現象。

孔子對飲食有良好的習慣和嚴格的要求。他能享有72歲高齡,這與當時人的平均壽命僅30歲左右相比,確為“高壽”了!孔子的“食經”成為他長壽的奧秘。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