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祛風散寒,舒筋活絡。適用於腰腿疼痛,肢體麻木,風濕性關節炎等。
【服法】日服2~3次,每次10~15克。孕婦忌服。
狗脊丹參酒
【配方】狗脊18克,丹參18克,黃芪18克,萆解18克,牛膝18克,川芎18克,獨活18克,製附子18克,白酒1000克。
【製法】以上前8味搗碎,人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文火煮沸,取出晾涼,再浸泡7天後去渣,即成。
【功效】活血通絡,補肝益腎,祛風利濕,強筋壯骨。適用於腰脊強痛,腿軟無力,小便不禁,白帶增多,關節不利,肢體麻木等。
【服法】溫服,不拘時,每次15克。
石楠葉酒
【配方】石楠葉15克,白酒500克。
【製法】將石楠葉洗淨切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每日振搖1次,浸泡7天後濾過,即成。
【功效】祛風濕,養腎氣。適用於風濕痹痛,腰背酸痛,腎虛腳弱等。
【服法】日服2次,每次15克。
獨活大豆酒
【配方】獨活50克,大豆30克,白酒250克。
【製法】先將獨活碎細後用白酒煎煮成100克,大豆炒香後,藥酒投熱豆中,密封,待涼後去渣,即成。
【功效】祛風勝濕。活血止痛。適用於風寒濕痹,腰膝酸痛,手足拘攣等。
【服法】溫服,日服3次,每次20克。
地黃羌活酒
【配方】生地黃汁250克,羌活60克,獨活30克,五加皮45克,黑豆(炒)250克,白酒1000克。
【製法】先將羌活、獨活、五加皮搗成粗末,與黑豆同置容器中,加入白酒,文火煮沸,再加入生地黃汁,煮沸後去渣待冷,即成。
【功效】散風,除濕,養血。適用於腰痛強直,難以俯仰等。
【服法】口服,不拘時,隨量。
丹參杜仲酒
【配方】丹參24克,杜仲24克,川芎16克,糯米酒600克。
【製法】將丹參加工碎細,同其他幾味藥共置容器中,加入糯米酒,密封,浸泡5天後去渣,即成。
【功效】活血通絡,益肝補腎。適用於腰背酸痛。
【服法】溫服,不拘時,隨量。
白花蛇酒
【配方】白花蛇(幹)90克,防風、羌活、秦艽、五加皮各30克;當歸30克,天麻24克。
【製法】以上切細,浸入1500~2000克燒酒中,1個月後即成。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通絡。適用於風寒濕痹證而屬風邪偏勝的病證,如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風發熱等表證,苔薄白、脈服的治療。
【服法】每次服50克左右,每日2次。
馮了性藥酒
【配方】丁公藤96克,麻黃160克,桂枝、白芷各80克,防己、羌活、獨活各60克,小茴香60克;威靈仙80克,五加皮60克;當歸尾、川芎各50克;青蒿子80克,山梔子50克。
【製法】先將上藥蒸透,然後可采用冷浸法或溫浸法用白酒9.5千克製取藥酒(冷浸法一般需經46~60天;溫浸法可用隔水加熱的方法,在浸泡過程中加熱2~3次)。
【功效】散寒止痛,祛風除濕。適用於痛痹證、或跌打陳傷疼痛,如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劇烈,痛有定處,逢寒痛增、遇熱痛減,關節屈伸不利,痛處不紅不熱、觸之常有冷感,苔白、脈弦緊的治療。
【服法】每次15克口服,早、中、晚各1次。亦可同時外用塗擦患處。
薏苡仁酒
【配方】真苡米酒50千克,蒼耳子、霜茄根各250克;桑寄生、五加皮各250克;枸杞子、牛膝各500克。
【製法】真苡米酒即單味薏苡仁酒,其製法有加藥釀製法與熱浸法,前者用薏米碾成粉,加入適量酒曲、米共釀即可;後者將薏米盛入絹袋,加適量白酒、加熱半小時後取出再浸數日而成。以上其他藥物均分為4劑、裝入絹袋,真苡米酒亦分裝於4隻酒壇內,然後把藥袋浸入酒壇中、封固加熱煮1.5小時,加熱後再浸一周即可飲用。
【功效】除濕通絡,祛風散寒。適用於風寒溫痹而濕邪偏勝者,如肢體關節肌肉疼痛,肌膚麻木不仁、或患處腫脹,肢體關節活動不便,或有胸悶腹脹、納呆食少、大便稀溏等兼症,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的治療。
【服法】每日早晚各飲1次,隨曹飲用。
川烏杜仲酒
【配方】杜仲40克,羌活40克,炮薑20克,製附子40克,萆解40克,地骨皮30克,川椒15克,肉桂30克,川芎30克,五加皮40克,續斷40克,炙甘草20克,栝蔞根20克,秦艽30克,石斛30克,製烏頭30克,桔梗30克,細辛25克,防風40克,白酒2000克。
【製法】以上前19味共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5天後去渣,即成。
【功效】補腎壯陽,強腰止痛。適用於腎虛腰痛,風寒腰痛,墜傷等。
【服法】空腹溫服,日服3次,每次10克。
菟絲五味子酒
【配方】菟絲子30克,五味子30克,白酒500克。
【製法】將菟絲子搗碎,與五味子同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