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愛國和經濟依賴的不對稱
2012“理性”愛國,你理性了麼?
最近,針對社會上抵製日貨行為,商務部相關人士發表講話指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生產要素相互交流、按價值規律進行配置,經濟發展已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麵。中日兩國經濟互補,如果抵製商品將損害雙方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不利於我們的對外合作與發展。要群眾更理性表達愛國熱情是無可非議的,但我們的經濟專家是不是應更理性地認識中日之間的經濟關係呢——二者的依賴是不對稱的!
表麵看來,中日兩國是互相依賴的,請看以下數字:1972年至今中日兩國雙邊貿易額增長了160倍,兩國已互為最大的進口來源地,日本是中國第3大出口市場,中國則是日本第2大出口市場;數字常常會使理智迷失方向。要知道中國對日本的依賴要遠遠大於日本對中國的依賴。據商務部資料,中國對日本出口的礦產品、農產品、輕紡產品等有明顯優勢,2004年上述商品出口占對日出口總額的43%以上。而中國從日本進口的主要是本國不能生產的信息技術產品和機械設備等,2004年中國自日本進口機電產品651億美元,占從日進口總額的69%。
一位久居日本的朋友曾向筆者介紹《日本可以離開中國商品嗎》一書,作者的主要觀點是說中國廉價商品都是可以替代的,日本並不“依賴”中國。早在2003年初SARS爆發時,日本就有人提出要防範投資風險,企業投資要分散,分散地為越南和印度(越南的工資隻有中國的一半);反過來,進口中國的日本產品卻是我們沒有能力生產的。以建築用高品質H型鋼為例,由於中國無力自產,隻能從日本進口,2003年一年價格漲幅高達50%之多,在比日本國內價還要高20%的情況下,中國企業還是不得不買。還有中國汽車外用鋼板、矽鋼、機床、建築機械、數碼相機核心部件CCD等,我們不得不依賴人家。
更可怕的是,由於技術研發上的落後,我們對別人的依賴有越來越深的趨勢。
以彩電產業為例來說。上個世紀50年代,為了填補了我國電視機生產的空白,1957年4月第二機械工業部在國營天津無線電廠成立了電視機試製小組。當時試製組多數成員隻有20歲上下,都沒有見過電視機,參考資料也很少,通過對資料、國外樣機、樣件的研究,他們根據當時國內元器件生產能力和工藝加工水平,製定了“電視接收和調頻接收兩用、通道和掃描分開供電、采用國產電子管器件”的設計方案。1958年,成功生產了我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開創了中國獨立研發生產電視機的曆史。這時中國的電視機研製技術和日本基本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1969年,天津市電視技術人員開展彩色電視機的研發攻關工作。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台彩色電視機誕生,但當時顯像管等核心部件還隻能依賴進口。1978年國家批準上海電視機廠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1982年10月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