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0年代,我國的彩電產業政策失控,重複引進了大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這些大多從日本引進的落後生產線在技術、品種、功能、質量等方麵根本無法和包括日本在內的進口彩電競爭。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外資品牌彩電最高曾拿下了近8成的市場占有率,其中鬆下、東芝、日立等日本品牌占據主導地位。
1989年,曾與日本鬆下公司合作引進了國內第一條自動化彩電生產線的長虹全麵降價,發起了中國彩電史上第一次價格戰。事實證明價格是中國企業的殺手鐧,7年後,國產品牌與國外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之比逐漸由以前的2∶8變成了8∶2。
此時從殘酷價格戰中勝出的中國彩電巨頭們不會想到,隨著彩電技術的升級,失去研發能力的中國彩電業正大難臨頭。傳統的顯象管式(CRT)彩電我們有完整產業鏈,競爭優勢十分明顯,但在高端平板彩電市場,無論是等離子還是液晶電視,由於其核心技術大多掌握在日本企業手裏,國內任何一家彩電企業短期內都不可能擁有,所以中國的彩電企業在市場壓力下隻能為別人加工,賺取極其微薄的加工費,再不會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難怪有人在詳細分析了中國彩電業在技術、品牌、成本等方麵的劣勢後斷言:“任何一家國內彩電企業都無法與進口家電巨頭抗衡,即便是LG和三星,國產彩電企業也難以望其項背。高端彩電市場,是一場毫無懸念的牌局,輸的隻能是國內彩電企業。”
當然日本會賣給我們平板彩電核心技術,但這種“互補”是很可怕的,因為二者的依賴關係是不對稱的。比如美國可以把中國彩電拒之門外,中國卻不能把壟斷我國大型機和大型機服務市場的IBM拒之門外,那樣的話中國所有的銀行取款機可能都不會再打出一分錢,人家再象1989年時撂挑子怎麼辦;美國可以對中國紡織品啟動反傾銷調查(可能會在最近開始),但中國卻很難對英特爾公司展開反壟斷調查,那樣的話影響到中國好多計算機公司;美國可以用美元買中國幾乎所有商品,中國手裏攥著大把美鈔卻買不到美國的高科技產品,為了防止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美國的政治精英們幾乎跑斷了腿——這就是中國目前不得不麵對的尷尬處境。
產業是國家經濟的脊梁,隻有擁有完整強大產業基礎,才能保證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這也應成為我們對外合作與發展的目標。反之,如果不加限製的合作使我們對別人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恐怕就是我們要檢討反省的時刻了!
摘自《IT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