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釣魚島爭端看日本的民族性(1 / 3)

從釣魚島爭端看日本的民族性

2012“理性”愛國,你理性了麼?

今年4月16日,石原在美國發表講演,稱東京都欲“購買”釣魚島群島5個主要島嶼中的3個。此言一出,日本媒體暗諷石原有炒作之嫌;野田政府明示石原幹預外交事務“越俎代庖”;東京都議員大都不予支持。

然而,為何石原此舉卻一時博得民眾支持?據日本雅虎調查,支持率高達92%。為何野田政府接盤實施“國有”,公然挑戰中國主權,但支持率卻差強人意,最終色厲內荏?通過在“釣魚島爭端”坐標上的立體透視,我們將獲得有益啟示。

駁斥日方立論基礎

上世紀70年代初,日本外務省提出了《(日本)政府關於尖閣諸島主權的基本主張》,而中方一直強調“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未予正麵迎擊。按照拙見,“不破不立”,應根據《日本外交文書》等日方資料對其主張逐項反駁。隻有首先抽調日方立論基礎,中方“自古以來”才更有穩固的立足之地。

第一,“1885年後,日本對當地進行了調查並確認其為無主地”。日方這樣強調,是想獲“先占原則”之法理依據。但1885年10月21日,日外務卿井上馨致函內務卿山縣有朋函,已暴露此說之謬:“此刻若有公然建立國標等舉措,必遭清國疑忌,故當前宜僅限於實地調查及詳細報告其港灣形狀、有無可待日後開發之土地物產。”

第二,日稱,釣魚島問題“與日清戰爭(甲午戰爭)無關,且不屬於台灣總督府管轄區域”。但事實上,甲午戰爭前日本欲將琉球並為己有,清朝從未認可。1894年12月27日,即甲午戰爭後,內務大臣野村靖致函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稱:“魚釣島建立所轄標樁事宜,今昔形勢已殊,有望提交內閣會議重議此事如附件,特先與閣下商議。” 如此,稱釣魚島歸屬“與日清戰爭無關”的說辭不可信。

第三,日稱,“尖閣諸島(釣魚島)並不包含於《舊金山和約》第二條我國所放棄的領土(即台灣、澎湖、千島群島等島嶼),而是包含於第三條交美國托管的領土(即衝繩)之內。”“日本取得尖閣諸島(釣魚島),是根據1971年6月17日日美《衝繩歸還協定》。”但是,1939年出版的《大日本府縣別地圖並地名大鑒》卻不見“尖閣諸島”蹤影。而我們海峽兩岸不僅均未簽署《舊金山和約》,而且在草簽時,中國政府即嚴正抗議。一份不為中國承認的國際文件,怎能作為釣魚島主權的依據?

第四,日稱,“無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還是台灣當局,均至1970年後半期,即東海大陸架石油開發動向浮出水麵後,才首次提出尖閣諸島領有權問題。”未遭偷盜搶劫,是否需要報警?若不是日美侵我主權,我們也就沒有必要提出主權要求。

1953年1月8日《人民日報》刊載資料《琉球群島人民反對美國占領的鬥爭》,將“尖閣諸島”歸入琉球群島。日方如獲至寶公布於外務省網站,視之為中國承認該島為日方所有的“依據”,殊不知此舉彰顯其謬:“琉球群島”地域廣闊,並不能與僅為群島南部的“衝繩”等同。況且,一篇“資料”若能成為“法理依據”,憑報紙一角就能實現領土擴張,在國際上豈不成為笑料?

尋找日本“命脈”

直至20世紀60年代,“美帝國主義”一詞在日本仍是“蠻橫”的化身。《黑雪》導演武智鐵二因影片中有美軍強奸日本少女的鏡頭而被告上法庭時的雄辯就是很好的例證:“我承認,在這部影片中確有許多裸體鏡頭。但那是心理上的裸體,象征日本麵對美國入侵無力抵抗。”盡管“日美基軸”是日本長期奉行的外交政策,但70年代初田中內閣外相大平正芳亦曾明言:“日本踩著美國腳印走路的時代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