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釣魚島爭端看日本的民族性(2 / 3)

1989年,東歐劇變,“山姆大叔”和“桃太郎”的關係顯現變化。如外務省顧問栗山尚一所言:“失去了共同目標的日本和美國,如同在遼闊的大海中漂泊的兩艘船,既要共同解決具有燃眉之急的問題,又有隨時碰撞的危險。”以此為背景,日本民間重現“反美”暗流。抗議衝繩美軍施暴,就是暗流的倒影。

長於文藝、深諳炒作的石原,不失時機地和盛田昭夫合力推出名噪一時的《日本可以說不》,並在翌年又與渡部升一、小川和久聯袂推出《日本還是可以說不》,發出了當代日本“新民族主義宣言”。但此類“宣言”迅即引起美國警覺。按美國國際關係學者布熱津斯基的說法:“日本想當世界副總統。”美國民調更數度顯示,70%至80%的美國人認為,日本已構成美國的主要威脅。於是,妖魔化日本的電影如《旭日東升》紛紛推出。

“山姆大叔”的懷疑令“桃太郎”惶然。為轉移視線,1990年8月,日本防衛大學副教授村井友秀在《諸君》月刊發表了“中國威脅論”的奠基之作:《論中國這個潛在的威脅》。村井友秀意在將美國和國際輿論的視線引向中國。那麼,如何應對“中國威脅”?在日本政客看來,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訴諸民族主義,而“尊王攘夷”曾是日本近代民族主義的終曲。因此,森喜朗剛就任首相,就發出驚世駭俗之語:“日本是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神國,希望國民在徹底了解這一點的基礎上從事各種活動。”

日本民族主義的抬頭和“中國威脅論”的關聯,是我們理解石原“購島”真實用意的視角:通過訴諸民意撈取政治資本。這是因為,石原上演“購島”鬧劇具有2010年9月7日“撞船事件”發生後“中國威脅論”和日本民族主義同比上升的背景。當年10月5日公布的日本《讀賣新聞》民調數據顯示,認為“應明確主張尖閣諸島是日本領土”的占90%,“應深化日美同盟”的占71%。為何認為“應深化日美同盟”?日本外務省原政務次官東祥三的話堪稱一語中的:“中國攻擊型潛艇可以輕易侵入日本在東海和南海的領海。僅依靠現有的自衛隊,不可能承擔尖閣諸島(釣魚島)和先島諸島的防衛任務。”

野田將石原的“購島”鬧劇從“都有”改為“國有”,之後承認“誤判”,主要因缺乏三方麵的意識:

第一,野田稱若東京都購得釣魚島,將改變現狀,刺激中國,而按日本《地方自治法》,中央政府將無法幹預。但實行“國有”,可貫徹“不許登島、不許勘察”方針。殊不知釣魚島問題不是日本從“私有”變為“都有”或“國有”的“所有權變更”,而是主權問題。侵害主權,任何國家都無法容忍,何況是各方麵實力都已強大的中國。

第二,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站的文章稱,在中國反日情緒背後是中國對日本“二戰”時期在華犯下罪行的憤怒。美國《紐約時報》評論指出,反日已經成為中國人倫理道德的一部分,它有別於其他轉瞬即逝的民族主義情緒。兩則評論,一針見血。

第三,《人民日報》2012年1月19日載文,將釣魚島歸為“中國核心利益”。日主流媒體聞之迅即加以解讀:“‘核心利益’係中國外交用語,意為中國將不惜一切代價,甚至訴諸武力予以捍衛。”但是,野田政府仍視之為“狼來了”的呼喊而置若罔聞。及至中國頻頻“出拳”,野田才無奈於9月19日通過朝日電視台承認自己“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