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濟戰”直擊要害
基於對中日關係走向、中日貿易現狀、日本產業結構的係統分析,我認為,中日關係存在三個要素:戰略互惠,國民互信,經貿互利。
邦交正常化後,“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長期穩定,相互信賴”之“中日關係四原則”,是兩國“夥伴關係”之箴言,但也由此可見,“戰略互惠關係”是“夥伴關係”的倒退,“國民互信”之退幅則更加明顯。2002年,朝日新聞社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調查顯示,日方討厭中國的占17% ,中方討厭日本的占52%。但最近據《中國日報》和日本NPO聯合調查,彼此無好感度的比例均達80%以上。
但是,中日經貿關係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始終呈增長態勢。本世紀初,雖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惡化中日關係,但兩國關係依然“政冷經熱”。2007年,中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對象國,日本成為中國最大進口來源國。這與日本一貫奉行“政經分離”的對華政策也直接相關。
中國13億人口的市場,不僅對日本有擋不住的誘惑,更是其作為“經濟大國”的支柱。有數據為證:日本經濟已入不敷出,赤字率年均10%,即每年需借占國內生產總值10%的債務;年財政支出25%用於還債。中日經濟關係更是極不對稱。2011年,日本對華出口額1946億美元,占比為23.6%;中國對外出口額36421億美元,其中對日為1480億美元,占比為4%。
日本產業結構主要有“三大支柱”:緣於明治前的現代紡織業;“一戰”後迅速發展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上世紀70年代前後逐漸形成的汽車、電器和精密機械製造業。不難發現,上述產品對中國而言並非無可替代,而且中國在上述產業中已具有獨立研發和生產能力。這正是:“我中能夠沒有你,但你中不能沒有我。”
當然,美國不會袖手旁觀。過往中日關係任何事件,美國因素始終存在,釣魚島主權之爭並不例外。美國前國務卿賴斯的話可謂一語道破天機:“過去8年,中國與15個國家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與另外約20個國家探討了自由貿易協定;自2009年以來,美國批準了3項在小布什任期內磋商的自由貿易協定,並繼續展開關於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的談判,該談判始於2008年。在應對中國崛起方麵,美國最有利之處就是區域經濟合作。”因此,中日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與開展貨幣合作,豈不是想將美國擠出亞洲?貨幣合作不僅是經濟領域議題,更是政治互信表現。有鑒於此,以釣魚島和獨島之爭弱化中日韓之間的政治互信正符合美國的利益。
日本始終奉“力同度德,德同量義”為圭臬。663年“白江之戰”,中國將日本打成“學生”:不斷派遣唐使;1863年“薩英戰爭”,英國將日本打成“學徒”:建反射爐,學習英國造炮技術;1945年太平洋戰爭,美國將日本打成“奴才”:唯美國馬首是瞻。如今,日本的中小學仍存在“欺弱問題”,“欺軟服硬”是日本國民性特征。當今釣魚島主權之爭,首先是民族性的較量,這一關鍵要素不容忽略。
假設中日發生武裝衝突,《日美安保條約》是否適用?個人認為不必擔憂。該條約注明:“若釣魚島發生衝突,雙方須事先協商。”自衝突發生後,美國國務卿克林頓抵京“和歌”聲方落,防長帕內塔出訪定調“調停”。“山姆大叔”必會暗助“桃太郎”,但讓美國兵為釣魚島喪命,甚或引發兩個核大國全麵戰爭則絕無可能。
摘自《中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