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和平回到談判桌
此輪風波很大程度上被各國內政推動,但現在卻到了雙方都難以轉圜的僵局。日本改變現狀的行動在先,逼迫中國不可能不采取相應行動、以各種形式強調主權,否則就是默認接受日本的挑戰。同時,野田佳彥也難以“屈服”,在競選的氣氛中他已經被斥對中國過於軟弱,自民黨的石破茂和安倍晉三等人,都稱將在釣魚島上修建港口和設施。
而在中國,民眾經常會批評政府在應對爭端時態度不夠強硬,這種聲音影響有限,但其影響力與以往相比已經有所增加。尤其在牽涉到美國或日本時,外交政策往往不能完全忽視民意。
除去內政因素,釣魚島海域還蘊含著豐富的資源。在東海海域,其石油儲量占世界已探明儲量的3%,天然氣占全球儲量的八分之一。從地緣戰略位置講,釣魚島扼守著中國海軍的一個重要出海口,若日本改變現狀在釣魚島上建立軍事設施,將為海軍進入深海帶來風險。
美國也不願眼見現有的局麵被改變。美國的亞洲政策一直奉行“戰略模糊”,即不需要明確的靠邊站,始終可以保持靈活的立場。這種審時度勢的實用主義也應用於中國與日本之間:如果中國民族主義升高或是強硬,地區衝突的危險性增大,美國可能就要對中國采取一些姿態;如果日本采取過激行動,它可能又會讓日本節製。
在三方關係角力和利益分析下,《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一致認為,最好的辦法仍是經由協商來解決爭端。
杜克大學的高柏教授認為,最低限度是讓日本回到承認釣魚島主權有爭議的立場上,“既然承認有爭議,要想和平就回到談判桌上來”。
黎安友也同意,從長遠看中國最好的做法是等待對自己有利的時機,“中國不會放棄對釣魚島主權的宣誓,目前實際管轄釣魚島的日本也不會放棄,就讓釣魚島問題懸在那裏,熱一陣,冷一陣,再熱一陣,再冷一陣,中國近期的行動已經達到表達決心、宣誓主權的效果。”
信任赤字難消
中日兩國從根本上缺乏互信,會進一步複雜化釣魚島問題。本輪危機已經在進一步侵蝕著中日兩國本不牢靠的信任基礎。正如2010年中日在釣魚島海域發生撞船事件後,日本民眾對中國的態度急劇惡化,“中國衝擊論”甚囂塵上。
由於國民教育與國民感情的不同,兩國在政治上缺乏信任根深蒂固,而最近在經濟層麵——這一兩國關係的根基,不信任情緒也在滋長。野田佳彥9月22日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時說,中國對兩國領土爭議的激烈反應,包括暴力抗議活動和顯而易見的非正式貿易製裁,可能會嚇跑外國投資者。
日本在21世紀初完成了從後冷戰時期就著手醞釀的第三次重大外交政策選擇,一個支柱就是在“脫亞入歐”與“亞洲一體”之間的中間路線,此路線隨著局勢發展與執政黨特點而有所側重。
2009年鳩山由紀夫新任首相時,曾更靠近“亞洲一體”一邊,提出“東亞共同體”的想法。但此後出於對中國不斷增強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的擔憂,日本政府拓寬自身區域網絡,與太平洋國家交好,並融入東盟等多邊框架,同時增強自身防禦實力,並升級與美國的安全合作。“因此(釣魚島爭端)會關係著日本今後的走向。”美利堅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趙全勝教授稱。
在美國重返亞太的背景下,日本的所作所為還激化了中美層麵的不信任。中國經常將這些舉動視為日本作為美國的代理人,努力遏製中國的崛起,並擴大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勢力和影響力。
中美日間的信任赤字,是導致東亞狀況頻出的根本原因。日本、越南和菲律賓擔心如果他們做出讓步,中國將進一步索取;而中國則認為如果不作出強硬反應,這些國家和美國就將得寸進尺。
時事評論員馬立誠認為,周邊國家已經對中國心存芥蒂,強硬會讓其他國家進一步遠離中國,形成“反中國”的同盟。在過去三年,美國一直在牽頭澳大利亞、印度、日本、韓國,新西蘭、新加坡、越南等國籌謀建立安全聯盟。這樣一個“亞洲版北約”如若建成,將會使中國戰略環境急劇惡化。
同時在亞洲這個領土紛爭眾多的地區,每一次事態發展都會產生示範效應。單就中國而言,與菲律賓、日本、越南等國的島嶼領土爭端達61例,若中國未在釣魚島問題上表現出堅決的決心,恐將在未來類似的爭端中處於不利境地。
“釣魚島雖小,但它的意義在於其戰略地位與經濟價值,中國不會放棄對其的主權。”黎安友表示。但中日雙方目前都表現出堅定的立場,釣魚島問題將走向長期化;在與日本通過協商解決爭端的同時,中國仍需保持適度的反製壓力,顯示中國維護主權的決心。
(來源《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