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網頁問答視頻圖片良醫地圖百科英文音樂軟件翻譯
60百科
華嚴經
進入詞條搜索詞條
60U60885417 您有新短消息
首頁
探索百科
用戶
任務
合作
知識商城
幫助中心
添加義項華嚴經這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中選擇瀏覽(共個義項):
大乘佛教經典 199年韓國張善宇導演電影
華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免費編輯修改義項名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 ahāvaipulya Buddhāvaa?saka Sūra),大乘佛教主要經典,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曆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華嚴經
外文名稱
ahāvaipulya Buddhāvaa?saka Sūra
譯者
佛陀跋陀羅、實叉難陀等
全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
目錄
1簡要介紹
內容介紹
譯本內容
4譯者介紹
5部分原文
折疊編輯本段簡要介紹
《華嚴經》,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經中記佛陀之因行果德,並開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1]?
此經漢譯本有三種: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
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嚴》“,或稱為《八十華嚴》。
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
折疊編輯本段內容介紹
此經的漢譯本中,以唐譯八十卷本的文義最為暢達,品目也較完備,因而在漢地流傳最盛。以下依據這一譯本略述此經的內容:唐譯本經係由九會的法組合而成。
第一會,敘佛在菩提場中初成正覺,道場無量妙寶莊嚴,金剛座上的遮那佛身萬德圓滿。十方世界微塵數菩薩乃至金剛力士諸神諸等各具無量功德一時雲集,各各頌讚佛,所有的華藏莊嚴世界海中一切世界也都同樣入佛境界(《世主妙嚴品》第一)。諸菩薩和一切世間主頌問佛,佛現瑞相放光頌,又現諸神變,一切法勝音等菩薩各頌讚佛(《如來現相品》第二)。時普賢菩薩入佛三昧,受諸佛讚歎摩頂,從三昧起,十方一切如來放光頌讚普賢菩薩,一切菩薩也同頌讚(《普賢三昧品》第三)。普賢菩薩以佛神力,向道場海眾諸菩薩世界海等十事,分別顯示十方刹土的形相和它的原因(《世界成就品》第四)。普賢又毗盧遮那往昔修行所嚴淨的華藏莊嚴世界海無量妙寶莊嚴功德,乃至世界海中一切世界的莊嚴和諸佛號(《華藏世界品》第五)。普賢又這是由於毗盧遮那過去世為大威光太子時供養諸佛廣修無量妙行的廣大功德莊嚴成就(《毗盧遮那品》第六)。
第二會,敘佛在普光明殿蓮華座上,顯現神變,十方菩薩都來集會。文殊師利菩薩承佛的威力,向眾菩薩稱佛的名號,由於隨應眾生各別知見,遂有無量不同的名號如來為眾法(《如來名號品》第七)。文殊師利又娑婆世界中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種種異名,和十方一切世界無量不同的四聖諦名,都隨眾生心,令得調伏(《四聖諦品》第八)。這時佛兩足輪放光,普照十方,各現佛事,文殊師利頌稱揚佛的無邊功德行願(《光明覺品》第九)。文殊師利菩薩又和覺首等九菩薩反複問答十種甚深佛法明門(《菩薩問明品》第十)。智首啟問,文殊師利答菩薩身語意業動靜語默中為饒益眾生應發起的一百四十種的清淨願行(《淨行品》第十一)。文殊師利問,賢首以偈答菩薩修行的無量殊勝功德,信願不虛,定慧圓滿成就等事(《賢首品》第十二)。
第三會,敘佛不離菩提樹下,上升須彌山帝釋宮殿,帝釋莊嚴宮殿,迎佛入座,並和諸頌讚佛(《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十方佛世界法慧等菩薩都來集會,各偈頌稱讚佛所修行的無量勝妙功德(《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法慧菩薩由於佛的威力,入無量方便三昧,受到諸佛讚歎並摩頂,他出定廣十住的法門,每住中各有聞、修十法(《十住品》第十五)。這時正念子來問,法慧向他宣修習梵行種種無相觀法(《梵行品》第十六)。又帝釋來問,法慧向他宣菩薩初發菩提心所得的種種無量功德,發心便能和佛平等,也無所得(《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精進慧問初發心菩薩如何修習,法慧答十不放逸,得十清靜,十佛歡喜,十法安住,十法入地,十法行清淨,十種清靜願,十法圓滿大願,十無盡藏等修行的法門和所應得的成就(《明法品》第十八)。
第四會,這時佛升向夜摩宮,夜摩王莊嚴殿座迎請如來,頌讚佛,佛即入座(《升夜摩宮品》第十九)。功德林菩薩等微塵數菩薩都來集會,十大菩薩各偈頌稱揚佛周遍法界的行願功德(《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功德林菩薩由於佛的威力,入善思惟三昧,受到諸佛稱讚並摩頂,他出定廣十行的法門,並一一分別其行相(《十行品》第二十一)。
功德林又對諸菩薩菩薩十無盡藏的一一行相,由此能令一切行者成就無盡大藏(《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第五會,這時佛又升兜率,兜率王莊嚴殿座迎請如來,頌讚佛功德,佛即入座(《升兜率宮品》第二十三)。金剛幢等十大菩薩和微塵數菩薩從十佛世界來集。各偈頌稱揚佛德(《兜率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四)。金剛幢菩薩由於佛的威力,入智光三昧,受到諸佛稱讚並摩頂,他從定起,向諸菩薩廣十回向法門,並一一分別解所修行相(《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第六會,敘佛在他化自在宮摩尼寶殿,諸方世界諸大菩薩都來集會。這時金剛藏菩薩由於佛的威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諸佛稱讚並摩頂。他從定起,向眾出十地的名稱。
這時解脫月等諸菩薩請他解,佛也放光加以神力,金剛藏菩薩便向眾演甚深的十地法門行相(《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七會,佛在普光明殿,普眼菩薩向佛問普賢菩薩三昧所修的妙行,佛教他自請普賢菩薩宣。這時大眾希望見到普賢菩薩並殷勤頂禮,普賢菩薩才以神力出現,向眾廣十大種三昧的高深法門(《十定品》第二十七)。普賢又向大眾十種神通(《十通品》第二十八)。又向大眾十種法忍(《十忍品》第二十九)。這時心王菩薩問,佛向他宣阿僧隻不可的數量和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不可的事理(《阿僧隻品》第三十)。心王菩薩又向大眾宣諸佛世界的壽量和它們的長短比較(《壽量品》第三十一)。又向大眾宣十方諸菩薩和他們的眷屬的住處並常住法的地名(《諸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這時會中諸菩薩心中希望知道諸佛的國土、本願、種姓、出現、佛身、音聲、智慧、自在、無礙、解脫等不思議事,佛便加持青蓮華藏菩薩向蓮花藏菩薩廣佛所住的十不思議法門(《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普賢菩薩向諸菩薩演佛的身相莊嚴,略有九十七種大人相,以及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佛向寶手菩薩宣如來的隨好中各有光明,周遍法界,能夠拔出地獄的苦,生兜率,乃至令證得十地等廣大無盡的功德(《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賢菩薩又向大眾演佛為解脫眾生結縛,瞋心能障百萬法門,應當勤修十法,具十清淨,十廣大智,得十種普入,住十勝妙心,獲十種佛法善巧智(《普賢行品》第三十六)。這時佛從眉間放光,名如來出現光,如來性起妙德菩薩向佛請問大法,佛又放光入普賢菩薩口,普賢菩薩便廣佛以十無量法出現,以十無量百千阿僧隻事得到成就。罷,諸佛稱讚並為會眾授記,普賢最後頌勸眾受持(《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
第八會,敘佛在普光明殿,普賢菩薩入佛華藏莊嚴三昧,從三昧起,普慧菩薩請問菩薩依、菩薩行乃至佛示般涅盤等二百個問題,普賢菩薩一問十答,分別演二千法門。諸佛現前讚喜。普賢菩薩再用偈頌重菩薩的功德行處(《離世間品》第三十八)。
第九會,佛在逝多園林,和文殊普賢等五百大菩薩、大聲聞並無量世主聚會。佛以大悲入師子頻申三昧,遍照莊嚴十方世界各有不可刹塵數菩薩來會,各現神變供養境界。諸大聲聞不知不見。十大菩薩頌讚佛。普賢菩薩演這師子頻申三昧的十種法句。佛又顯現種種神變、種種法門、種種三昧等相,文殊菩薩頌稱讚,諸菩薩都得到無數大悲法門,從事利樂十方一切眾生。文殊菩薩和大眾辭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發心隨同南行。他們行到了福城東,在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法,這時善財童子等二千人前來頂禮聽法,發菩提心,其中善財童子一心求菩薩道,頌問教,文殊師利指示他去求訪善知識,善財童子便輾轉南行參訪了德雲比丘乃至彌勒菩薩等五十三位善知識,聽受了無數廣大甘露法門,最後見到普賢菩薩,由於普賢的開示,次第得到普賢菩薩諸行願海,終於證入法界。末了普賢菩薩頌稱揚佛的功德海相(《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以上是新譯經中九會三十九品的內容梗概。
在舊譯六十卷本中隻有八會三十四品。這是由於舊譯本缺《十定品》一品,並以《十地品》以下十一品為第六會而減少一會;又新譯本《如來現相品》以下五品在舊譯中合為《盧舍那佛品》一品,因而一共相差一會五品。新舊兩譯本的品目和分卷對照如下:
舊譯六十卷本新譯八十卷本[]
一、《世間淨眼品》(卷一至二)一、《世主妙嚴品》(卷一至五)
二、《如來現相品》(卷六)
三、《普賢三昧品》(卷品)
四、《世界成就品》(卷品)
五、《華藏世界品》(卷八至十)
二、《盧舍那佛品》(卷二至四)六、《毗盧遮那品》(卷十一)
三、《如來名號品》(卷四)七、《如來名號品》(卷十二)
四、《四諦品》(卷四至五)八、《四聖諦品》(卷十二)
五、《如來光明覺品》(卷五)九、《光明覺品》(卷十三)
六、《菩薩明難品》(卷五)十、《菩薩問明品》(卷十三)
七、《淨行品》(卷六)十一、《淨行品》(卷十四)
八、《賢首品》(卷六至品)十二、《賢首品》(卷十四至十五)
九、《佛升須彌頂品》(卷品)十三、《升須彌山頂品》(卷十六)
十、《菩薩雲集妙勝殿上偈品》(卷品至八)十四、《須彌頂上偈讚品》(卷十六)
十一、《菩薩十住品》(卷八)十五、《十住品》(卷十六)
十二、《梵行品》(卷八)十六、《梵行品》(卷十品)
十三、《初發心菩薩功德品》(卷九)十七、《初發心功德品》(卷十品)
十四、《明法品》(卷十)十八、《明法品》(卷十八)
十五、《佛升夜摩宮自在品》(卷十)十九、《升夜摩宮品》(卷十九)
十六、《夜摩宮菩薩偈品》(卷十)二十、《夜摩宮中偈讚品》(卷十九)
十七、《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卷十一至十二)二一、《十行品》(卷十九至二十)
十八、《菩薩十無盡藏品》(卷十二)二二、《十無盡藏品》(卷二十一)
十九、《如來升兜率宮一切寶殿品》(卷十三)二三、《升兜率宮品》(卷二十二)
二十、《兜率宮菩薩雲集讚佛品》(卷十四)二四、《兜率宮中偈讚品》(卷二十三)
二一、《金剛幢菩薩十回向品》(卷十四至二十二)二五、《十回向品》(卷二十三至三十三)
二二、《十地品》(卷二十三至二十品)二六、《十地品》(卷三十四至三十九)
二七、《十定品》(卷四十至四十三)
二三、《十明品》(卷二十八)二八、《十通品》(卷四十四)
二四、《十忍品》(卷二十八)二九、《十忍品》(卷四十四)
二五、《心王菩薩問阿僧隻品》(卷二十九)三十、《阿僧隻品》(卷四十五)
二六、《壽命品》(卷二十九)三一、《壽量品》(卷四十五)
二七、《菩薩住處品》(卷二十九)三二、《諸菩薩住處品》(卷四十五)
二八、《佛不思議法品》(卷三十至三十一)三三、《佛不思議法品》(卷四十六至四十品)
二九、《如來相海品》(卷三十二)三四、《如來十身相海品》(卷四十八)
三十、《佛相光明功德品》(卷三十二)三五、《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卷四十八)
三一、《普賢菩薩行品》(卷三十三)三六、《普賢行品》(卷四十九)
三二、《寶王如來性起品》(卷三十三至三十六)三七、《如來出現品》(卷五十至五十二)
三三、《離世間品》(卷三十六至四十三)三八、《離世間品》(卷五十三至五十九)
三四、《入法界品》(卷四十四至六十)三九、《入法界品》(卷六十至八十)
從新譯本譯出以後,八世紀以來漢地的華嚴學者大都依據新經講習疏釋。但在新譯本出現以前,就連唐賢首(法藏)的講疏還都一般依據晉譯六十卷本。因此對於本經的文義,在有名的賢首《探玄記》(卷二)和《文義綱目》中,即依舊譯本將全經判為五分:一、教起因緣分(舊《世間淨眼品》),這就是全經的序分。
二、舉果勸樂生信分(舊《盧舍那佛品》)顯示舍那佛的果德和他過去的因行,勸令生信。三、修因契果生解分(舊《如來名號品》至《寶王如來性起品》三十品),顯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因行和所契的佛果,為令生解。四、托法進修成行分(舊《離世間品》),顯示依諸菩薩行法,從事進修,成菩薩行。五、依人入證成德分(舊《入法界品》),顯示由於善知識的教導,證入法界,成就果德。又分科此經的內容為五周因果:一、所信因果(舊《盧舍那佛品》),二、差別因果(舊《如來名號品》至《菩薩住處品》二十五品是差別因,《佛不思議法品》至《佛相光明功德品》三品是差別果),三、平等因果(舊《普賢菩薩行品》是平等因,《寶王如來性起品》是平等果),四、成行因果(舊《離世間品》),五、證入因果(舊《入法界品》)。嗣後清涼《華嚴經疏》(卷四),也沿用這五分和五因果來分攝新譯八十卷經三十九品的文義。而這樣的分科也就成為古今賢首宗師解此經的通論。
又古今疏家也同樣以序、正宗、流通三分科判此經。即一般都以初品為序分,《盧舍那佛品》(新《如來現相品》)以下為正宗分。流通分在古時有多種異:如北魏慧光以《入法界品》為流通分;隋慧遠以《入法界品》內的善財童子以下屬流通分;隋靈裕以《入法界品》最後的偈頌為流通分;還有人以末後二偈為流通分;還有人此經還未來盡,因而沒有流通分;還有人以其他的眷屬經為此經的流通分;還有人此經法無盡無休,所以沒有流通分。唐清涼(澄觀)在他撰的《華嚴經疏》中認為慧遠所最為合理(《華嚴經疏》卷四),因而以《法界品》內的善財童子以下為流通分的三分,也成為後來賢首宗師解此經的通論。關於此經的宗趣,古來也有各樣不同的見解:如齊曇衍此經是以無礙法界為宗,隋靈裕此經是以甚深法界心境為宗,還有人此經是以緣起為宗,還有人此經是以唯識為宗,唐敏(法敏)、印(?)二師此經是以因果為宗,隋慧遠此經是以華嚴三昧為宗,隋達摩笈多此經是以觀行為宗,還有人此經是以海印三昧為宗,北魏慧光此經是以因果理實為宗。唐賢首(法藏)依慧光加以充實,即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為此經的宗趣(清涼《華嚴經疏》卷三),這也成為後來賢首宗師對於此經的共同見解。
此經的義理,為古今佛教學人所一致尊重。從南北朝以來,以判教著稱的江南三家都將此經判為頓教,而以其他經典判為漸教或不定教。其時北方七家判教的步調雖參差各不相同,但也以此經判為諸教中最高的圓教或頓教、真宗、法界宗等。此後隋吉藏立三***,以此經為根本**;台智顗立化儀四教,以此經列為頓教,又立化法四教,以此經列為別兼圓教;唐窺基立三時教,以此經為中道教;賢首宗師則以此經判為五教中的一乘圓教,或十宗中的圓明具德宗。都顯示此經在佛教中向來被認為是最圓頓的經教。
關於此經古來傳播的情形,相傳佛滅度後,此經在印度曾經隱沒,後龍樹菩薩弘揚大乘,便將它流傳於世。龍樹還造出《大不思議論》十萬偈以解釋此經,現行漢譯的《十住毗婆娑論》十六卷,便是該論的一部分,為此經《十地品》中初二地的解。在這以後,世親菩薩也依此經《十地品》造出《十地經論》,發揮了《華嚴》的要義,金剛軍、堅慧、日成、釋慧諸論師又各造出了《十地經論》的解釋(日成、釋慧兩釋現存有藏文譯本),可以想見此經在古代印度曾經部分流行一時。至於全經在當時當地流傳的情形不詳。
從後漢以來,此經的別行本在中國雖陸續譯出不少,但它的傳弘還不見興盛。到了東晉佛馱跋陀羅的六十卷本譯出以來,此經才受到漢地佛教學人的重視,對它傳誦、講習乃至疏釋的情形也漸行熱烈。如最初參與此經譯場的法業,曾親承佛馱跋陀羅的口義而撰成《義記》二卷;隨後劉宋求那跋陀羅曾講解過此經多次,北齊玄暢更對此經隨章逐句暢加
疏講。北魏勒那摩提也曾弘講此經,又劉謙之精研此經,製《華嚴論》六百卷。這時菩提流支又譯出了《十地經論》,由於《地論》的弘通,此經更得到相應的發揚,地論師慧光又撰製了此經的《廣疏》和《略疏》(現存一卷),並以此經判為圓教而廣為弘敷。又齊大覺寺僧範著有《經疏》五卷,鄴中曇遵著有《經疏》七卷,洛州曇衍著有《經疏》七卷,後魏靈辯著有《經論》一百卷(現存一卷),魏北台智炬著有《經疏》七卷。嗣後隋相州演空寺靈裕著有《經疏》八卷(現存《文義記》第六卷),《旨歸》一卷;西寺曇遷著有《華嚴明難品疏》十卷;西京慧藏著有《義疏》十卷;西京洪遵著有《經疏》七卷;淨影寺慧遠著有《經疏》七卷,《十地論義記》七卷(現存四卷);嘉祥寺吉藏著有《遊意》一卷(現存);武德寺慧覺著有《十地品疏》十卷;唐越州法敏著有《經疏》七卷;終南山智正著有《經疏》二十二卷;慈恩寺靈辯著有《經疏》十二卷。而南北各地風行講誦,更促進了華嚴學的廣泛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