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此經在隋、唐時代的盛行傳通,遂有以專弘這一經的教觀為主的賢首宗漸次形成。首先是隋杜順(法順)在終南山弘通此經,並著《華嚴五教止觀》一卷(現存)和《華嚴法界觀門》一卷(現存),以彰此經的玄旨而開一宗的基礎。他的弟子至相寺智儼更發展了他的心要,並參照地論師的學,著有《華嚴經搜玄記》九卷(現存),為賢首宗師疏述舊譯本經的最早的名著。智儼還宗依經義,著述《華嚴經孔目章》四卷(現存),《華嚴五十要問答》二卷(現存),《華嚴一乘十玄門》一卷(現存),《六相章》一卷(今佚),以顯一經的要義。嗣後大成賢首宗的賢首(法藏),更廣泛發揮此經的教義,著有《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現存),為賢首宗疏解舊譯本經的重要名著。他還著有《華嚴經文義綱目》一卷(現存),《華嚴經旨歸》一卷(現存),《華嚴八會章》一卷,《華嚴經翻梵語》一卷,《華嚴舊經梵語及音義》一卷等。此外他還依據此經著有關於此宗宗義的名著,如《華嚴五教章》(現存),《華嚴義海百門》(現存)等。他的弟子荷恩寺宗一,也著有《華嚴經料簡》十二卷,《華嚴經疏》二十卷。此上所有關於此經的講習疏解,皆是依晉譯《六十華嚴》而作。
到了武周時,實叉難陀的《八十華嚴》譯出,法藏以垂暮之年參預了譯場筆受,還依據新譯《華嚴經》著有《開脈義記》一卷(現存),《新經三昧記》一卷,《七處九會頌》一卷,《華嚴略疏》十二卷,以顯釋新經文義。法藏的弟子靜法寺慧苑也根據新經著有《續華嚴經疏刊定記》三十卷(現存),突破師,自抒己見。他並著有《華嚴經音義》四卷(現存),《華嚴旋複章》十卷,《九會章》一卷等。後來清涼(澄觀)更大振華嚴的宗風,糾正慧苑的異見,發揮賢首的正統學,撰有《華嚴經玄談》九卷(現存),《華嚴經疏》六十卷(現存),《隨疏演義鈔》三十卷(現存),為賢首宗師疏釋新譯本經的最大名著。此外他還著有《華嚴經鈔科》十卷(現存),《華嚴經略策》一卷(現存),《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現存)等。但到了貞元中,澄觀又參預了四十卷《華嚴經》的譯出,他又撰著《普賢行願品別行疏》六卷(現存),貞元《華嚴經疏》十卷(現存),以闡述《四十華嚴》的深義。澄觀的弟子圭峰草堂寺宗密也著有《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六卷(現存),《行願品疏科》一卷(現存),以顯彰澄觀的心要。宗密還著有《新華嚴合經論》四十卷。以上專弘此經並因而蔚成一宗的法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五師,世稱為華嚴五祖,為漢地傳播《華嚴經》的主要學匠。
宗外的名家,有長者李通玄,精研此經,著有《新華嚴經論》四十卷(現存),發揮了《八十華嚴》的新義。他又著有《華嚴經中卷大意略敘》一卷(現存),《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現存)等。
又台宗荊溪湛然,也著有《華嚴經願行觀行骨目》二卷(現存)。又靜居撰有《麟德殿講華嚴經玄義》一卷等。
唐代以後,此經的弘揚講習仍相當殷盛,各朝的重要注疏有:宋觀複的《華嚴疏鈔會解記》十卷,複庵的《華嚴綸貫》一卷(現存),戒環的《華嚴經要解》一卷(現存),通道的《華嚴經吞海集》三卷(現存),《華嚴法相概節》一卷,遼鮮演的《華嚴經玄談抉擇》六卷(現存),元普瑞的《華嚴懸談會玄記》四十卷(現存),明德清的《華嚴經綱要》八十卷(現存),善堅的《華嚴經大意》一卷(現存),方澤的《華嚴經合論纂要》三卷(現存),李贄的《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現存),清永光的《華嚴經綱目貫攝》一卷(現存),《華嚴三十九品大意》一卷(現存)等。
以此經的觀行講習為目標的華嚴宗風,從唐代以來即遠播於海外。七世紀中,新羅義湘曾來唐在智儼門下受學,回國後弘通此經,為朝鮮華嚴宗初祖。同時元曉在新羅也精研此經,著有《華嚴經綱目》一卷,《華嚴經疏》十卷(現存一卷)。又新羅太賢著有《古跡記》十卷,表圓著有《華嚴文義要決問答》四卷(現存),並在該地大為弘通。又八世紀中,此經已在RB書寫流傳,隨後唐僧道璿東渡傳講《華嚴》,為RB華嚴宗初祖,此後此經在該國傳弘講習頗盛。該國有關此經的著作,有宗性的《華嚴經義鈔》四十卷(現存),凝然的《華嚴經品釋》一卷(現存),《華嚴經探玄記洞幽鈔》一百二十卷(現存),鳳潭的《華嚴經探玄記玄談》一卷(現存),興隆的《華嚴玄記大略鈔》四十九卷(現存),普寂的《華嚴探玄記發揮鈔》十卷(現存),《探玄記講要》八卷(現存)等。
折疊編輯本段譯本內容
此經第一譯六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三萬六千偈,是由慧遠的弟子支法領從於闐(今J和田一帶)得來,於晉義熙十四年(418)三月十日在揚州(今南京)道場寺請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出,三藏手執梵本,譯為漢語,法業筆受,慧嚴、慧觀等潤文,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為檀越,於元熙二年(40)六月十日譯竟,劉宋永初二年(41)複校完畢(見《出三藏記集》卷九經後記等)。初譯出時分五十卷,後改為六十卷,內分三十四品,總由七處、八會的法而成。嗣後唐永隆元年(680)三月,竺三藏地婆訶羅和法藏校勘此經,見所譯《入法界缺》內有缺文,因更就梵本譯出從摩耶夫人到彌勒菩薩文一段約八九紙補入(見《華嚴經探玄記》卷一)。這就成為現行《華嚴經》[]六十卷本。
此經第二譯八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四萬五千頌,係唐則武後遣使從於闐求得,並請來其地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於證聖元年(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陽大遍空寺開始翻譯,武後親臨譯場首題品名,菩提留誌、義淨同宣梵本,複禮、法藏等並參與筆受潤文,到聖曆二年(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記寺譯畢(見《開元釋教錄》卷九),成八十卷,內分三十九品,總由七處(同舊譯)、九會(八會同舊譯,新增“普光法堂“一會)的法而成。後法藏發見此經《入法界品》中尚有脫文,仍與地婆訶羅校勘梵文,於第八十卷初從彌勒菩薩後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前中間,補入文殊伸手摩善財頂十五行(《華嚴經疏》卷三、《華嚴經略策》),即為現今流行的《華嚴經》八十卷本。
此經第三譯四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一萬六千七百偈(見《貞元釋教錄》卷十七)係南竺烏荼國王親手書寫遣使於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送贈來唐。翌年六月,唐德宗囑罽賓三藏般若在長安崇福寺從事翻譯,廣濟譯語,圓照筆受,智柔、智通回綴,道弘、鑒靈潤文,道章、大通證義,澄觀、靈邃等詳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譯畢,成四十卷。其內容係勘同舊新兩譯《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一品,但文字上大為增廣;尤其是四十卷有普賢十大行願,和新添的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是前此兩譯《華嚴經》中所未有。以上是漢譯此經的三大譯本。此外,此經中某一品或一部分傳譯於中國的為數也不少。公元二世紀中--後漢支婁迦讖曾於洛陽譯出《兜沙經》一卷,當是此經別行本漢譯的開始,吳支謙、西晉竺法護、聶道真乃至南北朝、隋、唐各朝,都有《華嚴經》的支分別行本譯出,在法藏《華嚴經傳記》卷一中曾列舉有這類別行譯本三十五部。今略就現存各本並對照唐譯各品會列載如下:
《佛兜沙經》一卷(“如來名號品“,“光明覺品“),後漢支婁迦讖譯。
《佛菩薩本業經》一卷(“淨行品“,“十住品“),吳支謙譯。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淨行品“),西晉聶道真譯。
《菩薩十住行道品》一卷(“十住品“),西晉竺法護譯。《菩薩十住經》一卷(同上),東晉隻多密譯。
《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十地品“),西晉竺法護譯。《十住經》四卷(同上),後秦鳩摩羅什譯。
《佛十地經》九卷(同上),唐屍羅達摩譯。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三卷(“十定品“),西晉竺法護譯。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卷(“壽量品“),唐玄奘譯。
《佛校量一切佛刹功德經》一卷(同上),宋法賢譯。
《佛如來興顯經》四卷(“如來出現品“),西晉竺法護譯。
《度世品經》六卷(“離世間品“),西晉竺法護譯。
《佛羅摩迦經》三卷(“入法界品“),西秦聖堅譯。
《文殊師利發願經》一卷(同上),東晉佛馱跋陀羅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一卷(同上),唐地婆訶羅譯。
《佛華嚴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二卷(“普光法堂會“),隋闍那崛多譯。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一卷(同上),唐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別本華嚴),唐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同上),唐提雲般若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一卷(同上),唐提雲般若譯。
《大方廣普賢所經》一卷(同上),唐實叉難陀譯。
至如《華嚴》三大譯本中的唐般若譯四十卷《華嚴》,也同樣是全部經中《入法界品》的別行。
此經的藏文譯本,係由印度勝友、王菩提和中國智軍共從梵文譯出,並由遍照護加以複校,成一百十五卷(奈塘目錄作一百三十卷,德格目錄作一百一十六卷,實為一百一十五卷),內分四十五品,前四十四品相當於唐譯本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當於唐譯本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藏譯本比漢譯本多出第十一品和第三十二品,其他各品文句上也頗有出入。
關於此經的梵本,如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華嚴經》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經'。“又《華嚴經傳記》卷一也稱,西域傳此《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有三本:其中上中兩本隱而不傳,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現流竺。中國佛教此中所現流竺的下本有十萬偈,和《大智度論》卷一百所“《不思議解脫經》有十萬偈“,晉譯《六十華嚴經後記》所“《華嚴經》梵本凡十萬偈“相符,而證明此經亦名《不思議解脫經》,全本凡十萬偈,而《四十華嚴》乃其中的一部分。如《貞元釋教錄》卷十七:“梵本《大方廣佛華嚴經》總有六夾,共十萬偈,大唐已譯八十卷當第二夾了,今南竺國王所進當第三夾(即般若譯《四十華嚴》梵本),有一萬六千七百偈“。又《四十華嚴經後記》也此梵本是“南竺烏荼國……王手自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百千偈中所'善財童子親近逞事佛刹極微塵數善知識行中五十五聖者善知識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再參考世親《十地經論》與金剛軍、堅慧的釋論,解釋此經《十地品》,寂的《大乘集菩薩學論》也引用此經《賢首品》的偈頌等情形來看,可以想見此經的《入法界》、《十地》乃至其他各品在印度古代已各成一經而分別流行。其中《入法界品》(即《四十華嚴》)和《十地品》,且為尼泊爾佛教中古來通常傳誦的九部大經之二,因而這兩品的梵本在尼泊爾一直保存。到十九世紀中,這兩品梵本隨著其他梵典又由尼泊爾更流傳到印度、英、法、RB等國,並有所校勘出版。現行梵文《十地品》有近藤晃曜校刊本(東京,196),《入法界品》有鈴木大拙,泉芳璟校刊本(京都,194~196),《普賢菩薩行願讚》有渡邊海旭校刊本(190)。至於其他各品的梵本似都已散佚而未見發現。
折疊編輯本段譯者介紹
佛馱跋陀羅(59~49),簡稱佛馱跋陀,意譯“覺賢“,迦毗羅衛國人,為甘露飯王之後裔。十七歲出家後,修業精勤,博學群經,特精禪律,與同參僧伽達多遊罽賓,依從佛大先受禪法。後應智嚴之請,於後秦弘始十年入長安,弘傳禪術之學,不習長安世俗,又與羅什門下不合,故與弟子慧觀等人離長安而南下,在廬山與慧遠法師共處數年,譯出《達摩多羅禪經》;義熙十一年(415)至建康,住道場寺,從事翻譯,與法顯合譯《摩訶僧隻律》《大般泥洹經》,又獨譯《華嚴經》六十卷等,凡1部、15卷。劉宋元嘉六年示寂,世壽七十一,世稱竺禪師,為廬山十八賢之一。佛馱跋陀羅所譯《華嚴經》,梵文原本共三萬六千偈,由慧遠弟子支法領從於闐得來,於晉義熙十四年(418)三月十日在揚州道場寺請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出,元熙二年(40)六月十日譯竟,劉宋永初二年(41)十二月二十八日複校完畢。初譯出時分五十卷,後改為六十卷,內分三十四品,總由七處八會法而成。
折疊編輯本段部分原文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讚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不可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不可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不可佛刹及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此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音樂雲、傘蓋雲、衣服雲、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不可佛刹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不可佛刹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盤,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誌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請***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不可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不可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盤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盤。經於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不可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刹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因,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盤,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