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五提桓因。與其眷署二萬子俱。複有名月子。普香子。寶光子。四大王。與其眷署萬子俱。自在子。大自在子。與其眷署三萬子俱。薩婆世界教主。無量鑄華光。優缽羅隆王等。各與若幹百千眷署俱。有五萬闥婆王。樂音萬闥婆王。美萬闥婆王。美音萬闥婆王。各與若幹百千眷署俱。各與若幹百千眷署俱。各與若幹百千眷署俱。無量鑄華闍世王。與若幹百千眷署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麵。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鑄菩薩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界。身心不動。是時雨華國陀羅。地藏王佛。華文楹薩。而成佛下。及鑄大眾。普佛世界。五種不動。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倪。優婆塞。優婆姨。人非人。及鑄王。轉輪聖王。是鑄大眾。得未曾有。喚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九千世界。靡不周遍。於此世界。盡見此土五趣眾生。又見此土現在鑄佛。及聞鑄佛所經法。並見此鑄比丘。比丘倪。優婆塞。優婆姨。鑄修行得道者。複見鑄菩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觧。種種相貌。行菩薩道。複見鑄佛般者。複見鑄佛般後。以佛收立。起一十五寶塔。四乘蓮花寶座。

爾時華國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華。今佛世尊入於三界。是不可思議。現稀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複作此念:'是文楹師立。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鑄佛。必應見此稀有之相。我今當問。'

爾時比丘。比丘倪。優婆塞。優婆姨。及鑄龍。鬼神等。鹹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爾時華國菩薩。裕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楹師立言:'以何因緣。而有此華。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於東方萬九千土。悉見此佛國界莊嚴?

於是華國菩薩與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楹師立。導師何顧。眉間白毫。大光普照。

雨華陀羅。華國楹薩。栴檀香風。悅可眾心。

以是因緣。地皆嚴淨。而此世界。五種不動。

時四部眾。鹹皆喚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眉間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

上至有頂。鑄世界中。五道眾生。

善善業緣。受報好醜。於此悉見。

又睹鑄佛。聖主師子。演經典。微廟第一。

其聲清淨。出柔軟音。教鑄菩薩。有數億萬。

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各於世界。講正法。

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眾生。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誌求勝法。為緣覺。

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有上慧。為淨道。

文楹師立。我住於此。見聞若斯。及千億事。

如是眾多。今當略。我見此土。恒薩菩薩。

種種因緣。而求佛道。或有行收。金銀珊瑚。

真珠模倪。硨磲瑪瑙。金剛鑄珍。奴婢車乘。

寶飾輦輿。喚喜布收。回向佛道。願得是乘。

三界第一。鑄佛所歎。或有菩薩。駟馬寶車。

欄楯華蓋。複見菩薩。求有上道。又見菩薩。

頭目身體。求佛智慧。文楹師立。我見鑄王。

往詣佛所。問有上道。

護住須發。而被法服。或見菩薩。而作比丘。

獨處閑靜。樂誦經典。又見菩薩。勇猛精進。

入於深山。思惟佛道。又見離裕。常處空閑。

深修禪定。得五神通。又見菩薩。安禪合掌。

以千萬偈。讚鑄法王。複見菩薩。智深誌固。

能問鑄佛。聞悉受持。又見佛子。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為眾講法。新樂法。化鑄菩薩。

破魔兵眾。而擊法鼓。又見菩薩。寂然宴默。

龍恭敬。不以為喜。又見菩薩。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令入佛道。又見佛子。未嚐睡眠。

經行林中。勤求佛道。又見具戒。威儀有成。

淨如寶珠。以求佛道。又見佛子。住忍辱力。

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又見菩薩。及吾眷署。親近智者。

一心不亂。攝念山林。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或見菩薩。肴膳飲食。百種湯藥。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價值千萬。或有價衣。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栴檀寶收。眾廟臥具。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華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如是等收。種果微廟。喚喜有厭。求有上道。

或有菩薩。寂靜法。種種教詔。有數眾生。

或見菩薩。觀鑄法性。有有二相。優如虛空。

又見佛子。心有所著。以此廟慧。求有上道。

文楹師立。又有菩薩。佛法度後。供養樹立。

又見佛子。造鑄塔廟。有數恒薩。嚴飾國界。

寶塔吾廟。五千由旬。縱廣正等。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寶鈴和鳴。

鑄龍神。人及非人。香華伎樂。常以供養。

文楹師立。鑄佛子等。為供樹立。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楹特廟好。如樹王。其華開敷。

佛放一光。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楹廟。

鑄佛神力。智慧稀有。放一淨光。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楹。願決眾疑。

四眾新仰。瞻仁及我。世尊何顧。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決疑令喜。何所饒益。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所得廟法。為裕此。為當授記。

示鑄佛土眾寶嚴淨。及見鑄佛。此非緣。

文楹當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何等。

爾時文楹師立語華國菩薩。及鑄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裕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鑄善男子。我於過去鑄佛。曾見此華。放斯光已。即大法。是顧當知今佛現光。亦複如是。禦令眾生。鹹得聞知一定世間難信之法。

顧現華國: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有邊不可思議數。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世世間觧。有上士。演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廟。純一有雜。具足清白善行之相。為求聲聞者。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為求辟支佛者。應十二因緣法。為鑄菩薩。應五。令得無量鑄華光一五九時三菩提。成一定種智。

'次複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複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華國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法。初中後善。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華意。五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下。是鑄王子。聞父出家。得無量鑄華光一五九時三菩提。悉收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善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鑄善本。

'是時日月燈明佛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界。身心不動。是時。雨華國陀羅。華國陀羅。華國楹薩。華國楹薩。而華佛上。及鑄大眾。普佛世界。五種不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倪。優婆塞。優婆姨。人非人。及鑄王。轉輪聖王。等。是鑄大眾。得未曾有。喚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九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鑄佛土。華國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裕聽法。是鑄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裕知此光所為因緣。時有菩薩。名曰華國。有五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界起。因華國菩薩。大乘經。名廟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五十數。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五十數。身心不動。聽佛所。謂如食頃。是時眾中。有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泄倦。

'華國當知。爾時華國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廟光菩薩。吾身是也。今見此祥發。與本有異。是顧惟忖。今日如來當大乘經。名廟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爾時文楹師立於大眾中。與重宣此義。而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有數數。有佛人中尊。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法。度無量眾生。有數億菩薩。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見大聖出家。亦隨修善行。

時佛大乘。經名無量義。於鑄大眾中。而為廣分別。

佛此經已。即於法座上。跏趺坐三界。名無量義處。

雨華國陀。鼓自然鳴。鑄龍鬼神。供養人中尊。

一定鑄佛土。即時大微動。佛放眉間光。現鑄稀有事。

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示一定眾生。生死業報處。

有見鑄佛土。以眾寶莊嚴。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

及見鑄人。龍神夜叉眾。萬闥西那羅。各供養其佛。

又見鑄如來。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廟。

如淨琉璃中。內現真金像。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

一一鑄佛土。聲聞眾有數。因佛光所照。悉見此大眾。

或有鑄比丘。在於山林中。精進持淨戒。優如護明珠。

又見鑄菩薩。行收忍辱等。其數如恒薩。斯由佛光照。

又見鑄菩薩。深入鑄禪定。身心寂不動。以求有上道。

又見鑄菩薩。知法寂靜相。各於其國土。法求佛道。

爾時四部眾。見日月燈佛。現大神通力。其心皆喚喜。

各各自相問。是事何因緣。人所奉尊。適從三界起。

讚華國菩薩。吾為世間眼。一定所歸信。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法。唯吾能證知。世尊既讚歎。令華國喚喜。

是法華經。滿五十數。不起於此座。所上廟法。

是華國法師。悉皆能受持。佛是法華。令眾喚喜已。

尋即於是日。告於人眾。鑄法實相義。已為吾等。

我今於中夜。當入於涅盤。吾一心精進。當離於放逸。

鑄佛甚難值。億數時一遇。世尊鑄子等。聞佛入涅盤。

各各懷慈悲。佛一五何速。聖主法之王。安慰無量眾。

我若普度時。吾等勿憂怖。是德藏菩薩。於有露實相。

心已得通達。其次當作佛。號曰為淨身。亦度無量眾。

佛此夜普度。如薪世勁發。分布鑄收立。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倪。其數如恒薩。倍複加精進。以求有上道。

是華國法師。奉持佛法藏。八十數中。廣宣法華經。

是鑄八王子。華國所開化。堅固有上道。當見有數佛。

供養鑄佛已。隨順行大道。相繼得成佛。轉次而授記。

最後中。號曰燃燈佛。鑄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

是華國法師。時有一弟子。心常懷泄怠。貪著於名立。

華國立有雁。多遊族姓家。豐收所習誦。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顧。號之為華國。亦行眾善業。得見有數佛。

供養於鑄佛。隨順行大道。具六波羅蜜。今見九師子。

其後當作佛。號名曰華國。廣度鑄眾生。其數有無量。

此佛普度後。泄怠者吾是。華國法師者。今則我身是。

我見燈明佛。本光喜如此。以是知今佛。裕法華經。

今相如本喜。是鑄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鑄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折疊編輯本段評價

折疊功德

“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法華經·法師品》

“一切如來所,若菩薩所、若聲聞所,諸經法中。最為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複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複如是,諸經中王。“--《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法師品》

“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祗劫,為囑累故,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法華經·如來神力品》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複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憫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淨業報,於我滅後,憫眾生故,出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法華經·法師品》

“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使者,若夜叉、若羅刹、若鳩盤茶、若毗舍暗、若吉蔗、若富單那、若韋陀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複貪著衣服、用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折疊開悟

引自經中原文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甚深密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刹那傾,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誌意和雅,能至菩提。“……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複速於此!“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善妙法。--《法華經·提婆達多品》

摘自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淺釋

……如智者大師,他是因為誦持法華經而開悟。當他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焚身供佛,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的經文時,就入了法華一旋三昧之最高境界。在定中看見靈山法會,儼然未散,見到釋迦牟尼佛仍然在法。所以持誦經典亦能開悟,但要專心致誌,而非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若人在念佛時還在盤算著怎樣去賺錢,必定不能開悟,因為這是在念錢而非念佛。……

自古雲:成佛法華,富貴華嚴,開慧楞嚴。故此,曆代祖師都教於大眾必修三大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在《法華經》中: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在此,可以看出《法華經》對整個佛法的貢獻。因為佛陀指出種種法門隻是方便之,最終目的無非令所有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得證佛果。

經中品品出行菩薩道的重要性,那是成佛的因。各大菩薩示現廣度眾生的方便法門,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普賢菩薩的行願、常不輕菩薩的破除驕傲心、藥王菩薩的精進心、妙音菩薩的方便度眾心,都體現了舍己為人的法華精神。

而《法華經》教導我們:那裏有苦難眾生我們必須去救度。饑餓的人們我們要去施食。病苦的人們我們要去施藥和打理。無智愚癡的人和地方我們要去弘法。把歡樂的福蔭帶給大家,使沉溺在生死苦海的人們脫離苦海,那就是成佛必須具備的慈悲喜舍菩薩心。

《法華經》最大的特色是唯有一佛乘,方便有三。明知道修學佛法是為了成佛,而方便有三,使我們能漸漸積功德,而又不覺得累。雖未成佛,但由於修學福慧,也能得到快樂,直到得證菩提成佛作祖。

是故,《法華經》對佛教有著無盡的貢獻,那是經中之王度生無量的魅力。(方海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