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提婆達多品》與前品《見寶塔品》似乎沒有太大關聯,然而同屬於跡門的流通分,本品闡述提婆達多為釋迦成佛之增上緣,人們眼中的惡人也得到授記成佛;又本品闡述龍女成佛,此皆證明法華一佛乘之殊勝,自行化他,同成佛道,與前品宗旨本無二致。

佛於前《見寶塔品》末,勸募發願弘揚此經之人,又於《提婆達多品》以古今事例,讚歎此經功德殊勝以勸受持,故有諸菩薩聲聞等,稟承佛的遺命,來受持此經並弘揚此經,這是第十三《勸持品》的由來。本品中,佛為姨母及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授記,這是因為佛為前正宗分的三根授記中,未及尼眾,《法師品》廣記也未尼名,故在此品有授尼眾之記,如此始稱平等圓滿。

第十四《安樂行品》是跡門流通分的最後一品,有成前開後之意。因上

來三周法,三根授記,已令聲聞回向大發菩提心,在本品中又示依此經自行化他,勸募弘通妙法的五種法師,此為開前。前品既得聖眾受命持弘,今品為初心的菩薩開示佛滅後惡世中的五種法師應當住於行處親近處,而修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然後可得萬行一心,三身一體的佛果,這是開後壽量品。

從第十五《從地湧出品》到經末共十四品是本門,開近顯遠之大義。

上一品示四安樂行,一一皆是要求從吾人清淨心地上著力,觀空不著空,涉有不滯有。第十五《從地湧出品》所舉從地湧出住空的菩薩們即是成就四行之人。從地故不著空,住空故不著有,不著二邊,即是中道。《從地湧出品》前半所即是以這些無量千萬億地湧菩薩的久度因緣作為如來開近顯遠的發起。因下方湧出諸菩薩具有三十二相,久習菩薩所行,其數無量,引起此土菩薩的懷疑,故在後半品中彌勒代表大眾請疑,由此佛講述了如來無盡的壽量,而有了第十六《如來壽量品》。

《如來壽量品》中,世尊以良醫留藥喻顯示佛乃化滅而大非真滅,伽耶始成的新佛不過垂跡而已,實際上世尊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前便已成佛,就佛身而言,此品乃開跡顯本之重點,經中於此始開八相成道垂跡之化身,而顯久遠實成之本身。

自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後半品至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共三品半,是本師讚美人法,以勸弘通。次有二品,以佛神力囑累弘通。自第二十三《藥王品》以下五品,是舉諸大菩薩受命弘通,以苦行、妙行、圓行、助行、正見行等不思議力用,以勸弘通。

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的前半品屬於本門的正宗分,是闡述諸大菩薩聞佛壽命長遠如是,當下獲證許多殊勝法益。後半品校量勝劣及後時信解持經利益,屬於本門流通分的讚美人法,分別明聞法菩薩所得功德證悟之相,及一般解悟之相,並以行五度功德與之比較優劣。

第十八《隨喜功德品》特為佛滅後,但有一念隨喜,未有事行的人,明其所獲功德也功超無學,令一切見聞法華者生仰慕心。又,前品具明佛滅後信持此經有五品(為隨喜、讀誦、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益,唯初品(隨喜)未有校量功德,故有此品廣為校量。

第十九《法師功德品》廣舉五事(受持讀誦解書寫),隨其一事行成,當得六根清淨功德,這是舉果以勸修因。又,前品正明隨喜福德,是聽聞法華,隨喜他人行持法華所得,今品是正明自己行持法華所得福德。由隨喜而自行,由易而難,這是理所必然,故有今品。亦即是,前品《隨喜功德品》是流通初隨喜“因“功德,本品《法師功德品》勸流通初隨喜“果“功德。

《法師功德品》所的行持法華可得六根清淨功德的事,在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中得到證明。不輕菩薩,依法華經修不輕普敬之行,住弘經三軌,而得六根清淨,證成非妄。這是勸勉見聞者,亦當如菩薩所行。

自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的後半品文,及《隨喜功德》、《法師功德品》、《常不輕菩薩品》三品半文,是功德流通。自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以下八品為是釋尊付囑,勸請流通。

佛以不思議口輪本跡二門已竟,再以不思議身輪現無比神通之力用,付囑流通本跡二門之教,這是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的由來。如來為囑累妙法而現神力,以神力再三囑咐菩薩,令其護持流通此經,這是第二十二《囑累品》的由來。

第二十三《藥王菩薩本事品》以下的六品屬於化他流通。

《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講述藥王菩薩的因地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以燃身苦行來

流通一乘妙法。藥王燃身功德雖大,佛恐初心菩薩執苦行為究竟,故在第二十四《妙音菩薩品》中妙音菩薩神通智慧,中道行化的事跡。又,前品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兩世都生在佛的淨土,恐聞者淨穢之見難忘,心存愛憎,故特告敕妙音菩薩,莫輕娑婆,生下劣想。令眾生去除情見,了知法界一相。佛為未發心的眾生能受持法華,故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護已發心受持法華的佛弟子,免除障難,故第二十六《陀羅尼品》。然而為示摧伏魔怨,可賴咒力;具足正見,須假善知識,故有第二十七《妙莊嚴王本事品》。而以普賢菩薩神通誓願不思議的普賢願行,勸發弘通法華,作為本經的結束。

由上觀之,全經的次第脈絡是十分清晰明朗的,經文二十八品一路展現的是法華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主旨,以及如來開近顯遠的真正目的。二十八品中也處處貫穿著戒定慧三學、空假中三觀、衣室座三軌等自行化他的妙法,這需要讀經者用心留意體會。更重要的是,本經以文殊答問居全經之始,強調開發智慧才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以普賢勸發作全經之終,明唯有大行方能成萬德之佛果。如此智行相成,菩薩可得弘通妙法,成就一佛乘之果。

折疊編輯本段各品大意

折疊序品

是本經的總序,佛無量義經後,入無量義處三昧,上降下種種妙華,佛的眉間白毫放大光明。彌勒菩薩因疑發問,文殊師利菩薩作答:過去諸佛宣《法華經》前,皆現此瑞。暗示佛此經之殊勝處有別於他經,喚起大眾的注意。

折疊方便品

此品與壽量品,是《法華經》的兩大中心,為本經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稱歎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佛諸佛究竟了知諸法實相--“十如是“。為令聲聞、緣覺二乘人斷苦縛,得涅盤,佛以方便力,曾分三乘之教,今日所才是佛的真實教法。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宣示唯一大事因緣,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實無三乘。

折疊譬喻品

自此品至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為止的七品,是將方便品內容進一步以譬喻及因緣加以明。該品明舍利弗最先領解佛意,故被授記為華光如來。佛將三界譬喻為火宅,將三乘喻為“羊、鹿、牛三車“,將一佛乘喻為“大白牛車“,以有名的“火宅喻“和“三車一車“之喻,顯示“於一佛乘,分別三“及“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的深義。

折疊信解品

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目犍連,於上品領解佛意。佛更“長者窮子“喻,佛喻為大慈悲的長者,三乘譬喻為窮子,導出“於一乘道,隨宜三“的結論。

折疊藥草喻品

佛應四人之請,更以“三草二木“將人二乘譬喻為大、中、藥草,將上根、下根菩薩喻為大樹和樹,將佛的平等智慧譬喻為一味之雨。三千大千世界的大長短諸種草木,悉受一味之雨而潤澤成長,如同佛以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眾生。

折疊授記品

授大迦葉等四人將來成佛之記。

折疊化城喻品

先大通智勝佛時十六王子聽講《法華經》而轉為菩薩沙彌,後乃成佛。次“化城喻“,三乘之果不外是化城,目的是為入佛智慧、最終成佛。

折疊授記品

富樓那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受記。次“係珠喻“,五百弟子雖都懷有佛種,但未開悟,由煩惱覆藏,如衣裏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故處於窮困之境。

折疊人記品

阿難、羅睺羅為上首。

折疊法師品

佛在世或滅度後,凡隨喜聽聞《法華經》者均授予成佛的記別。又舉出修行、受持、讀誦、解、書寫本經的“五種法施“和供養本經的“十種“功德。謗法者之罪,並鑿井喻。

折疊見寶塔品

多寶佛塔從地湧出,證明釋尊所真實不虛。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淨土,分身諸佛鹹集,開多寶佛塔。多寶如來,分半座與釋尊同座。

折疊提婆達多品

如來往昔求法,師事阿私仙得聞妙法。又授提婆達多成佛記。文殊入龍宮《法華經》,八歲龍女聞經即身成佛,證明《法華經》功德廣大。

折疊第十三、勸持品

藥王、大樂和兩萬菩薩,各各發願弘揚《法華經》。被授記的五百阿羅漢及學無學八千人,以及八十萬億那由他無數菩薩,皆誓願弘此經典。

折疊安樂行品

文殊請問末世持經方法,佛告以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並以轉輪聖王髻中明珠罕見授人來譬喻佛不輕易講經中最尊最勝的《法華經》。

折疊從地湧出品

六萬恒沙菩薩及其眷屬從地湧出,大眾疑惑,不知此等恒河沙數菩薩為誰之弟子?從何處而來?此為佛開顯“久遠實成“佛果的序曲。

折疊如來壽量品

釋尊明“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而其中間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現。又“佛壽長遠“、“佛身常住“。以良醫之譬喻明為救眾生而示現方便。佛實際上是“常在靈鷲山“、“常住此法“,為使眾生不起懈怠之念,故示現滅度。此品旨在明佛陀“壽命之無量“、“教化之無量“、“慈悲之無量“及“救濟之無量“。

折疊分別功德品

明與會者聞法獲益之多,和五品弟子功德。

折疊隨喜功德品

是繼上品所者,明聽聞、講述此經的廣大功德。

折疊法師功德品

明五種法師的功德,得六根清淨神通力。

折疊常不輕品

明常不輕菩薩,以隨喜行,得清淨六根,《法華經》,以此顯示讚歎本經功德。

折疊如來品

佛出廣長舌相,放毛孔光。以此神力,為囑付滅後傳此經,捷要地此經功德。此經所在之處就是道場,諸佛在此處成道、***,並在此處涅盤。

折疊囑累品

此品為對諸菩薩“總付囑“,三摸眾菩薩頂而囑付之。

折疊藥王品

自此品開始到第二十八勸發品,詳佛滅後弘此經的必要及弘經的功德。該品舉出藥王菩薩過去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臂供養,以報答聽日月淨明德佛講《法華經》之恩。

折疊妙音品

敘述變現4身,《法華經》的妙音菩薩,從東方淨光莊嚴國來到靈鷲山,禮拜釋尊及多寶佛塔,以顯宣《法華經》的重要意義。

折疊觀世音品

無盡意菩薩請問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因緣,佛為14種無畏,種應化身等種種功德。

折疊陀羅尼品

菩薩及神等,各各咒護持受持《法華經》者。

折疊妙莊嚴王品

述藥王、藥上二菩薩的往昔事跡,他們為淨藏、淨眼二王子時,勸父母歸依其師雲雷音王佛,使他們聽講《法華經》的大善因緣,以顯示遇佛、聽《法華經》之難得。

折疊普賢品

佛為普賢佛滅度後得《法華經》的四個方法。普賢發願護持受《法華經》者。

折疊編輯本段全文節選

有上華無量諸華光通地教主。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數中。求法華經。無有泄倦。於多數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有上菩提。心不退轉。'

爾時世尊與重宣此義。而偈言:

我念過去數。為求大法顧。雖作世國王。不貪五裕樂。

捶鍾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觧。身當為奴仆。

時有五道仙。來白於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間所稀有。

若能修行者。吾當為吾。時王聞仙言。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供給於所需。采薪及果蓏。隨時恭敬與。

情存廟法顧。身心有泄倦。普為鑄眾生。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及以五裕樂。顧為大國王。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今顧為吾。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無量諸華光是。由提無量諸華光善知識顧。令我具足五。慈悲喜收。五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有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有上華無量諸華光通地教主善知識顧。'

告鑄四眾:'有上華無量諸華光通地教主卻後過無量數。當得成佛。號曰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世世間觧。有上士。世界名道。時王佛。住世二十中數。廣為眾生於廟法。順河薩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順河薩眾生發有上道心。得有生忍。至不退轉。'

'時王佛後。正法住世二十中數。全身收立。起七寶塔。高五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廟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佛告鑄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廟法華經有上華無量鑄華光通地教主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中。受勝廟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無量鑄華光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楹師立。可與相見。論廟法。可還本土。'

爾時文楹師立。坐千華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薩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麵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麵。

智積菩薩問文楹師立:'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楹師立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所言未竟。有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虛空中。此鑄菩薩。皆是文楹師立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五。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楹師立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鑄大會。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鑄眾生。令速成菩提。

文楹師立言:'我於海中。惟常宣廟法華經。'智積問文楹師立言:'此經甚深微廟。鑄經中寶。世所稀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文楹師立言:'有薩潔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立根。善知眾生鑄根行業。得。鑄佛所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鑄法。於垞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有礙。慈念眾生。優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廟廣大。慈悲仁讓。誌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積菩薩言:'我見吾家如來。於無量數。難行苦行。積功壘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有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收身命處。為眾生顧。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麵禮敬。卻住一麵。以偈讚曰:

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廟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人所戴仰。龍神鹹恭敬。

一定眾生類。有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時無量諸華光語隆女言:'吾謂不久得有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有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數。勤苦積行。具修鑄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優有五障。一者。不得作王。二者。帝吾。三者。模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雲何女身速得成佛?'

爾時隆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善女謂智積菩薩。尊者無量鑄華光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急否?'答言:'甚急。'女言:'以吾神力。觀我成佛。複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隆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有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五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定眾生。演廟法。爾時薩婆世界。菩薩。聲聞。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此隆女成佛。普為時會人法。心大喚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觧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薩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無量鑄華光。一定眾會。默然信受。

妙法蓮華經正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五九時。佛住有衛華國園。心得自在。皆於無量鑄華光一五九時三菩提心不退轉。皆得。樂辯才。供養無量百千萬億鑄佛。於鑄佛所。植眾德本。常為鑄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此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華有數百千萬億眾生。其名曰:文楹師立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華國菩薩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得自在菩薩。華國菩薩。寶積菩薩。如是等菩薩九萬人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