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網頁問答視頻圖片良醫地圖百科英文音樂軟件翻譯

60百科

妙法蓮華經

進入詞條搜索詞條

60U60885417 您有新短消息

首頁

探索百科

用戶

任務

合作

知識商城

幫助中心

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免費編輯修改義項名

添加義項

妙法蓮華經(Saddharapundarika-sura),簡稱《法華經》,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J、等地有40多種梵文版本,分為尼泊爾體係、克什米爾體係(基爾基特)和J體係。尼泊爾體係版本約為11世紀後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種校訂本。198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用珂羅版彩色複製出版了由尼泊爾傳入、珍藏於薩迦寺的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教,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

關鍵詞“妙法蓮華“。“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蓮華“比喻“妙“在什麼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妙法蓮華經

外文名稱

Saddharapundarika-sura

簡稱

法華經

版本

40多種

語言

梵文

譯經

鳩摩羅什

目錄

1曆史淵源

法華宗旨

法華結構

4各品大意

5全文節選

6評價

折疊編輯本段曆史淵源

敦煌寫經之《妙法蓮華經》隋人書

敦煌寫經之《妙法蓮華經》隋人書

敦煌寫經之《妙法蓮華經》隋人書

敦煌寫經之《妙法蓮華經》隋人書

《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法華經》成立年代約紀元前後,最晚不遲於公元1世紀,因為龍樹菩薩(公元150-50)的著作《中論》、《大智度論》已引用本經文義。另外《大泥洹經》、《大般涅盤經》、《優婆塞戒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等諸經皆列舉本經經名並援引經中文義,可見本經之成立年代較以上諸經為早。七卷,或八卷,後秦鳩摩羅什譯。

法華有三譯。此其第二譯也。梁僧佑之出三藏記,隋費長房之曆代三寶記,麗宋元明之四大藏經目錄,明智旭之閱藏知津等,悉記為七卷。獨唐智升之開元釋教錄記妙法蓮華經八卷,注記古本七卷。又玄應師之音義,據八卷本。蓋此時既為八卷矣。然觀其後經錄,麗宋元明之四大藏皆記七卷,則一般通行者七卷也。明之法華科注現行本雖為八卷,而其序有曰:厘為七帙,壽諸良梓,則原為七卷,明也。

諸家之注述。及關於本經之著作如下:法華經疏二卷,宋竺道生撰。法華經義記八卷,梁法雲撰。法華經玄義二十卷,隋智顗。法華經文句二十卷,隋智顗。法華經論疏三卷,隋吉藏撰。法華經玄論十卷,隋吉藏撰。法華經遊意二卷,隋吉藏撰。法華經義疏十二卷,隋吉藏撰。法華統略六卷,隋吉藏撰。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陳慧思。法華玄義釋簽二十卷,唐湛然述。法華文句記三十卷,唐湛然述。法華經大意一卷,唐湛然述。台法華玄義科文十六卷,唐湛然述。法華經文句輔正記十卷,唐道暹述。法華經疏義纘六卷,唐智度述。妙經文句私誌諸品要義二卷,唐智雲述。妙經文句私誌記十四卷,唐智雲撰。法華經為章一卷,唐窺基撰。法華經玄讚十卷,唐窺基撰。法華經玄讚義決一卷,唐慧沼撰。法華經玄讚攝釋四卷,唐智周撰。法華經玄讚決擇記八卷,現存初二卷,唐崇俊撰,法清集疏。法華經玄讚要集三十五卷,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二共三卷,唐棲複集。法華經玄讚釋,疑是唐可周撰玄讚評經鈔。

法華三大部讀教記二十卷,宋法照撰。法華三大部補注十四卷,宋從義撰。大部妙玄格言二卷,宋善月述。法華經玄簽備檢四卷,宋有嚴注。法華經玄義節要二卷,明智旭節。法華經玄義輯略一卷,明傳鐙錄。法華經釋簽緣起序指明一卷,靈耀述。法華經玄簽證釋十卷,智銓述。法華經文句記箋難四卷,宋有嚴箋。法華經文句格言三卷,宋善月述。法華經文句纂要七卷,道霈纂要。法華經入疏十二卷,宋道威入注。法華經要解科文一卷,法華經要解二十卷,宋戒環解。法華經合論七卷,宋慧洪造,張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

商英撰。法華經句解八卷,宋聞達解。法華經前六意一卷,宋與鹹錄。法華經序注一卷,宋祥邁注。法華經解二十卷,附科文一卷,宋戒環解。法華經科注十卷,宋守倫撰,明法濟參訂。法華經科注八卷,元徐行善科注。法華經科注七卷,明一如集注。

法華經知音七卷,明如愚著。法華大意三卷,明無相。法華經擊節一卷,明德清述。法華經通義七卷,明德清述。法華經意語一卷,明圓澄,明海重訂。法華經大窾八卷,明通潤箋。法華經綸貫一卷,明智旭述。法華經會義十六卷,明智旭述。法華經懸譚一卷,淨挺著。法華大成科文一卷,際慶排錄。法華經大成十卷,大義集。法華經大成音義一卷,淨升集。法華經授手科一卷,智祥排。法華經授手十卷,智祥集。法華經演義科一卷,廣和標科。法華經演義二十卷,一鬆講錄,廣和編定。

法華經科拾懸談卷首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遺,弘傳序注附。法華經科拾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遺,弘傳序注附。法華經科拾七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遺,弘傳序注附。法華經指掌疏科文一卷,通理排。法華經指掌疏懸示一卷,通理述。法華經指掌疏七卷,通理述。法華經指掌疏事義一卷,通理述。法華經卓解七卷,徐昌治逗注。法華經精解評林二卷,明焦竑纂。法華三昧懺儀一卷,隋智顗撰。弘讚法華傳十卷,唐慧詳撰。法華經傳記十卷,唐慧詳集。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一卷,唐湛然撰。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唐湛然撰。禮法華經儀式一卷,宋知禮集。法華龍女成佛權實義一卷,宋源清述。法華龍女成佛權實文旨一卷,宋善月述。法華經顯應錄二卷,宋宗曉編。法華靈驗傳二卷,明了因錄。法華經持驗記二卷,周克複纂。

折疊編輯本段法華宗旨

在大乘佛法興起的時代,有了以“聲聞“、“緣覺“為二乘或乘,以“菩薩“為大乘的法。《法華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結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思想,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二乘“終究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如“化城喻品“所),開啟了“回向大“的門徑,這是一種嶄新的學思想,也是本經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折疊編輯本段法華結構

《妙法蓮華經》是中國佛教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一部大乘經典,由於此經譯文流暢、文字優美、譬喻生動,教義圓滿,讀誦此經是中國佛教徒最為普遍的修持方法。《法華經》二十

唐郭德書《妙法蓮華經》卷五

唐郭德書《妙法蓮華經》卷五

八品共八萬餘字,初學者如果沒有看閱古德的注疏,僅僅讀誦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體脈絡的。由於此經的內容在表麵上看起來比較分散,因而使讀誦者常常不知所雲,而對經文呈現的重要思想也無法深刻領會。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法華經》主要講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眾生,無論三乘五乘,最終皆歸於一佛乘,無有餘乘。由之而來佛陀對一乘之法的功德讚歎在經文中隨處可見,讀誦者往往隻看到佛對一乘和法華功德的讚歎,卻沒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貫穿其中。第二、本經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經文多,且按本跡二門的分法而有兩個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讀誦者無法清楚把握《法華經》全體的格局。有鑒於此,筆者從《法華經》會三歸一、開跡顯本的要旨出發,對本經的基本架構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顯明重點,使讀誦此經者對法華經能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真正悟解佛這部經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懷,達到學有所獲,修有所證的目的。

折疊二門六段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最常見的經典科判分法,它適用於大部分經典。台智者大師對《法華經》的科判做了兩種分類,其一便是這通例的三分。在三分科經中,《法華經》以最初的《序品》為序分;以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第十九偈“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為正宗分;此後十七品《分別功德品》後半至第二十八《普賢勸發品》共十一品半為流通分。三分法的科判比較平常,不能完全體現出台本宗所依經典《法華經》開權顯實的重要特色。

最能體現法華圓教一代終極教的科判是智者大師二門六段的分科法。智者大師從一代圓教開顯的主旨出發,將《法華經》二十八品大別為本、跡二門:前十四品為跡門,後十四品為本門。這本、跡二門,又各有序、正、流通三分,總共六分。這一獨特的科判分法被稱為法華二門六段分科法。

《法華經》前十四品名為跡門,是闡明釋迦最初成道已來,及中間施化節節,唱生唱滅,以至於今成佛度生,皆是從本垂跡,故名跡門。“跡“是佛陀垂跡化用,佛陀應化人間必然有教化眾生之大用,即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如來三乘是為了一佛乘,三乘人最後都要歸入一乘。這是法華跡門的宗旨。

《法華經》後十四品名為本門,是明世尊久遠劫前已成佛果,為了度化眾生,故示現滅度,這是為了去除以釋尊為伽耶近成垂跡示現之權佛的情執,以顯示久遠實成的本地本佛。如《壽量品》所,佛的法身本無生滅,報身壽命無量,為了度生之方便,故唱生唱滅,而為本垂跡,開跡顯本,廢跡立本,令眾生去除對佛身的偏執,這是本門的主旨。

從第一《序品》到第十四《安樂行品》是跡門法華的內容,跡門三分如下:

一、序分:以最初的《序品》為跡門的序分;講述法華六瑞為三世十方諸佛此經前必定示現之教化法式。

二、正宗分:從第二《方便品》到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是跡門的正分;

三、流通分:第十《法師品》至《安樂行品》是跡門的流通分。

其中正宗分的開顯又分作略、廣兩部分:

一、略開三顯一:從《方便品第二》開頭“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至同品中“願為此眾故,唯垂分別,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在這裏世尊講述的主要是十如實相的甚深奧義,並且由於世尊數數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引發四眾弟子的疑問,而以當機眾舍利弗代眾三次請法。

二、廣明開三顯一:從“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以下共七品半是廣明開三顯一。廣明開三顯一的內容闡述佛陀分別為上根、中根、下根三類聲聞弟子作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法,故稱法華三周法。三根聲聞分別在三周法中得到法益,並蒙佛授記,所以又稱三周授記。三周法分作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周是法周,是佛為上根人就法體而直諸法實相、十如之理,暢諸佛出世本懷,欲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明佛昔日所,皆是方便;今日所顯,方是真實。但是昔日權巧又不離今日真實,可謂即權即實,權不離實,所以舉手低頭,皆得作佛。然而這一開三乘方便、顯一乘真實之法隻有上根舍利弗一人領解,並蒙佛授記,名號為“華光如來“。開三顯一的主旨在第二《方便品》中所,舍利弗領解授記事宜則於第三《譬喻品》中前半部分所談,其文止於“其兩足聖尊,最勝無倫匹,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

第二周是譬周,是佛為中根人在第一法周中不能領解一乘真實的妙理,又在第三《譬喻品》中了三車、一車的譬喻。譬喻中,長者初許羊、鹿、牛三車(以其乘載量之大分別比喻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是施權,後來等賜一大白牛車(比喻一佛乘)是顯實,通過跳出火宅後的開權顯實,令他們了悟一乘之理。這時有摩訶迦葉、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四大弟子領解其,並陳述了窮子喻來表達他們對一佛乘的信解,由此引發群機,令與會者同得領解法譬之旨,這是第四《信解品》之由來。然後佛為第五《藥草喻品》加以述成印可,並在第六《授記品》中為四大聲聞分別授記。這是第二譬周的整個過程,其內容共有三品半。

第三周是宿世因緣周,是佛為不能了解上述二周法的下根聲聞,在第七《化城喻品》中他們宿世為大通智勝佛下的一乘機種,釋迦在因地為十六沙彌之一時就曾為他們法,使彼等了知宿世久遠之機緣而得悟。此時有富樓那、憍陳如等千二百聲聞領解,並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記品》得到佛的授記;又有阿難、羅睺羅等領解得益,於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中蒙佛授記,乃至後來的《勸持品》中對波闍比丘尼、六千有學無學比丘尼等授記皆是聞開三顯一得法益者。但就第三周的內容而言,仍是指《化城喻品》以下的三品。

三周法分反複正(佛)、領解(表明弟子之領解)、述成(佛對弟子之領解認可)、授記(佛對弟子成佛作預言)四階段,循此以度化上、中、下三根,可謂周備完足。

從第十五《從地踴出品》到經末第二十八《普賢勸發品》是本門法華的內容,本門三分如下:

一、序分:從第十五《從地湧出品》開頭至同品“汝等自當因是得聞“是本門的序分,這是以四大菩薩為首的無量千萬億地湧菩薩的久度因緣作為如來開近顯遠的發起。

二、正宗分:從同品“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以下到第十七品《分別功德品》彌勒十九行偈“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是本門的正宗分。其中第十六《如來壽量品》為正開師門的近跡、顯佛地的遠本。

三、流通分:從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彌勒偈以下到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是本門的流通分。

本門流通分共有十一品,又可分為勸持流通和付囑流通,

(一)勸持流通:從彌勒偈以下及第十八《隨喜功德品》、第十九《法師功德品》、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三品主要是勸末世眾生受持此經,並將所得功德利益予以分別闡述。

(二)付囑流通:從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到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共八品是世尊付囑菩薩當於末世流通法華。其中,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和第二十二《囑累品》係佛以神力而囑累菩薩流通妙法。此下六品屬於化他流通:《藥王品》以苦行流通一乘妙法;《妙音》、《觀音》二品以三昧力流通一乘妙法;《陀羅尼品》以總持力流通一乘妙法;《妙莊嚴王品》以誓願力流通一乘妙法;《普賢勸發品》以普賢神力流通一乘妙法。

就整部法華來看,跡門十四品的當機眾以聲聞為主,本門十四品的當機眾則以菩薩為主。前者所得法益在於信解領悟了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實的一乘妙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因此蒙佛授記,於無上菩提永無退轉。後者所得法益主要表現在大願大行方麵,諸大菩薩在末世五濁中不憚蔽惡,依如來衣室座三軌來弘通妙法,以此圓滿無上菩提。

折疊二十八品

《法華經》的通行本是羅什大師的譯本,共七卷二十八品,全經雖是以《方便品》和《如來壽量品》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並不是雜亂無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聲聞菩薩信解與行果之遞進而循序演進的。

序品為跡門的序分,世尊在第一《序品》中現法華六瑞,而起眾疑。彌勒菩薩代眾請疑問,向文殊問緣由。文殊菩薩根據過去聽法經驗,知佛當大法。他告訴彌勒菩薩,法華六瑞是三世十方諸佛此經前必定示現的教化法式。二人的對答,引起在會聲聞弟子的興趣,故此品成為佛在正宗分中法華經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發起因緣。

第二《方便品》以下八品為跡門的正宗分,明“開權顯實“之理。該分再分為略開、廣開,以方便品初的“十如實相“為略開,其後為廣開。廣開文即是上文提到的三周法。

《方便品》的前半部分是佛十如實相,後半部分是屬跡門廣開“法周“的正段。這是顯示佛陀和過去諸佛同道,皆是先以三乘施設權巧方便,然後會歸於一乘,強調權實不二為旨趣。

佛在《方便品》法周的正之後,上根人舍利弗,了悟諸法實相妙理,理解三乘即一乘,蒙佛授記。於是舍利弗歡喜踴躍,並請佛為其它弟子授記。佛三車火宅喻,展開了第三《譬喻品》中譬周的正段。根據三車火宅喻,而開三車三乘之權,賜大白牛車而顯一乘之實。

上品中,上根舍利弗一聞佛即信受了解,但他陳述解悟之文不多,而須菩提等四人,由信解而述的窮子喻,文辭特長,故專立第四《信解》一品。四大聲聞由自陳窮子喻,引發群機,令與會者同得領解法譬之旨,是本品述之目的。

中根人信解自述窮子之喻,故佛亦藥草喻述成印可,然後方為授記,故有第五《藥草喻品》和第六《授記品》。

以上二周法僅是度化了上根、中根的聲聞,下根聲聞在第七《化城喻品》中通過佛告知彼等往昔大乘因緣令他們自識宿因而得度。下根聲聞領解佛乘後的授記之事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記品》和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闡述。至此三周法圓滿,跡門正宗分告一段落。

自第十《法師品》至第十四《安樂行品》共五品是跡門流通分。

上來八品三周法,三根得記,已定作法王(佛);欲登法師位,必明法師行,故次於授記後而有第十《法師品》,以示成佛之路徑。

既聞三周法,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又於《法師品》起自利利他之行,由是淨心實相於覆障中顯現,這是多寶塔湧現的因緣,也是第十一《見寶塔品》的由來。多寶塔喻如《法華經》所淨心實相,利根人見寶塔即見一心實相。第十一《見寶塔品》有承前啟後之深旨。承前,塔中多寶如來出大音聲,證明釋迦世尊所法華會三歸一,皆是真實。啟後,本品中本師一佛身攝十方分身諸佛,就佛身而言,為後文開跡顯本之前方便,為本門《壽量品》埋下伏筆。